近期流传的6大食品类谣言,你中招了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8-03 04:26:31

TOP1:肉松饼是棉花做的


近日,一段声称“肉松饼里装的是棉花”的视频在朋友圈中热传。

只见一男子将某品牌肉松饼拿水浸泡,之后不停用手揉搓,形成了一团白色絮状物。

他称这种絮状物是“棉花”,并试图用打火机点燃“棉花”。

事实上,在某著名视频网站上,类似视频有多个版本。

这些视频中的所谓“检测方法”也都是将肉松泡水后形成白色絮状物,然后用撕扯或试图点燃来证明这是“棉花”,进而声称:这么多年,人们吃的都是“棉花肉松饼”。




辟谣:

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放入嘴里一咬就会融化,口感松软。

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虽然看上去也很松软,但嚼不烂。

也就是说:真用棉花冒充肉松,一吃就会识破!

此外,视频中使用的“火烧”鉴别法也不靠谱。

肉松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可燃物,所以被点燃是正常的,还会有一种焦糊味。

棉花也可以点燃,但不会有焦糊味。


TOP2:有商家用甲醛泡香蕉

朋友圈中有人传播消息称,有商家用不明乳白色液体浸泡香蕉,疑似为甲醛。

辟谣:

新华网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为此专访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王明月。

王明月表示,乳白色液体是保鲜剂,消费者不用担心。

因为香蕉采摘后呼吸旺盛易腐烂,割蕉后,产地周边鲜销的就直接入库贮存了,需要长距离运输的则马上就要做保鲜处理。


TOP3:面条洗出胶不能吃?

有网友将面条浸泡在水里,结果有一团糊状物的物质无法溶解,便质疑面条含胶。

辟谣:

面条加“胶”这个谣言前几年在网上就有流传,到最近又疯狂传播起来。

而关于面粉溶解在水里产生的那团糊状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在网上和微信视频流传的“面条洗出胶不能吃”是谣言,所谓的“胶”其实就是面筋,面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营养丰富。面筋就是面条的骨架,面筋多,面条就更韧更耐嚼;面筋少,就是大家所说的“不够筋道”的面。


TOP4:大米是塑料做的?



"塑料大米"视频中,一男子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文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辟谣:

5月7日,。业内人士称,视频中这些白色固体叫"再生白色透明塑料颗粒",属于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视频中是塑料颗粒的生产流程,只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配上字幕,摇身一变成了"塑料做大米"的谣言。

其实,塑料制品与普通大米极易识别,通过简单的望、闻、煮、烧等就能辨别。另外,塑料颗粒比大米贵多了,商家没有造假动机。大米市价一般在每斤3元左右,而塑料粒的每斤成本高达十几元。


TOP5:活的皮皮虾被注胶?

辟谣:

视频里的胶状物,其实是皮皮虾的虾黄。另外,别说注胶了,就算是注水,皮皮虾也会很快死亡,所以活虾不可能被注胶。

不过注胶虾还是可能存在,但注胶对象多为冷冻虾,不可能是活虾,多通过流动摊贩销售。因此,消费者在选购虾蟹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进行购买,或者尽量购买活虾。


TOP6:儿童乳饮料中含肉毒杆菌


辟谣:

专家介绍,“肉毒杆菌的菌体并没有毒性,但在特定条件下,肉毒杆菌芽胞可能萌发、生长并形成肉毒毒素,该神经毒素才是致病的元凶。”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品通常是因食品原料已被肉毒杆菌污染,含有肉毒毒素,且在加工过程中未充分加热而导致食物中毒。当食品的pH值低于4.5或大于9.0时,或当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55℃时,肉毒杆菌的芽胞不能繁殖,也不能产生毒素。而且,100℃煮沸10分钟,肉毒毒素就可被破坏,从而失去致病性。


专家明确表示,含乳饮料多为酸性食品,pH值低于4.5,因此一般没有肉毒杆菌和肉毒毒素污染的风险。加上含乳饮料在生产过程中都要经过杀菌的处理,所以市售合格的乳饮料产品理论上是不会含有肉毒杆菌的。此外,至今为止,科研界没有发现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与肉毒杆菌之间存在关联。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编辑: 高妍、子沐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