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热贴】关于低密度养虾的思考和讨论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7-14 19:19:48

这两年华南地区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率一直不如人意,不过养殖户的养虾热情不减,在高虾价的支撑和虾病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回归低密度养殖是否可行呢?日前,中国水产论坛的网友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网友“从业水产”:现在大家是“虾苗越放越多,产量越来越低”,而对于何建国教授提出的“养殖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理论嗤之以鼻,认为何教授这是对病害研究的逃避。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放那么多的虾苗下去,必须用各种各样的增氧设备,用五花八门的调水产品,喂更多的虾料,后期还要面对缺氧、藻毒素、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偷死等各种问题,最终养出的虾亩产也不过300斤,整个养殖期间劳心劳力、提心吊胆,还有可能全军覆没、血本无归。那么为什么不尝试低密度养殖呢,至少苗种和其他投入品的成本都会降低,既然高产求而不得,不如退而求其次,反正一时半会虾病是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能转行,不如保守对待。


大家还会担心放下去的苗会死一部分,所以就放更多,但放苗多随后的问题也多,影响成活率的因素也多。大家应该根据预期产量计算放苗量,如果只是300斤/亩的产量,一亩放苗2万就可以达成(按照60%的成活率,出虾规格40头/斤计算,如果成活率更高、养出的虾更大,2万尾也能养出600斤的亩产),2万尾/亩的放苗量比当前普遍5-10万尾/亩的量管理难度降低很多,同时风险也相对较小,还是很值得尝试的。



网友“lushuijing”:现在的高密度不等于高产量,高效益。鲤鱼上如此,虾上更甚!北方的鲤鱼原来的时候高密度,高投入,高产出,是建立在价格高,饲料低,鱼病少的基础上的。现在的养殖户比较理性,饲料贵了,病毒性烂鳃爆发了,鱼价不稳定了,密度由原来两三千条降为现在的一两千条。密度低,电费药费自然少,长得快了,增加养殖次数了,风险就低些。现在养殖业同其它行业一样,趋于理性,利润不那么高了。虾应该也是这样。但不同的养殖条件,不同的水源和管理就可据自已情况调节。楼主的2-3万数量,我觉得在我们内陆纯淡水养殖中,这个量足矣,因为密度大了,底质和水质中的微量元素不能满足高产量的需求。但为了效益,我们也会套养鲤鱼,草鱼,鲂鱼等等,继续探索纯淡水虾鱼的混养模式!



网友“养虾新希望”:低密度养虾,是建立在目前养殖成功率低,虾价高的基础上的。目前的养虾业,追求的都是高产高效益。而且低密度养虾,它的成功率能提高多少呢?如果只是为了单纯的提高成功率,那这个行业也没必要搞得那么轰轰烈烈了。这中间也涉及到投资、风险和回报的问题,养虾毕竟是个靠天吃饭的高风险行业,如果它预期的投资回报低的话,那还不如投资其它更加稳妥的行业。这两年有很多养殖户弃养,这中间就是因为养虾赚不到钱,而且还要承担那么大的风险,还不如外出打工。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的发展的结果是,要回归原始的养殖方法,那我们花那么多钱去研究,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所以,低密度也许会成为目前养虾的一个尝试和思路,但不会成为主流,因为正是高虾价才刺激了那么多资本进入对虾养殖业,一夜暴富永远比小富即安更能吸引人。



网友“测氧控制器苏壹”:这是消极的做法,我不赞同,放4万一亩是标准放苗量,但换在小一点的池塘,没成活率的话就是赚点工资,无论苗多与少,要根据自己的硬件来考量,当然一台普通的车想像一台跑车跑一样的速度,一样的时间到达目的地,不是不可能,但半路出事的机率比较高。



网友“光明游侠”:低密度混养只是一种退路,适合前路不明的人。这个模式是建立在几个前提上的。


1、混养,病害发生频率减少了。

这的确能减少由于水质恶化而带来的病害风险,但对于病原体的呢?处理不好很多还是发病了,最后混进去的成了主角,这种例子在塘头并不少见。


2、混进去的鱼吃掉死虾或捕食弱虾,较少病害传播。

在塘里虾死了,第一时间吃它的是虾而不是鱼(按概率猜的),只能减少经口传染,而不能杜绝。 死得少的时候你看不见(被吃了)不能及时发现处理,死得多了的时候压根吃不完。混杂食的或者食腐的,防控力度不足。混凶猛的,没得吃健康蜕壳虾它也吃,又影响成活率。


3、混的鱼能产生不错的经济价值

这得看什么鱼,在什么地方混养。对于混养低价值的鱼类,由于虾料价格高很多时候是混多亏多,混高价值的鱼类,很多都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影响成活率。而且养的人多了,价格如何还是个问题。在某些地方,鱼类销售配套不足,价格上已无优势。


4、部分鱼可以清理池塘残饵粪便。

鱼是低汇报率的,混少出鱼麻烦被压价而且效益差,混多你不可能不喂鱼,那密度上去了池塘污染可能比虾塘还要严重。


5、虾出歉收了,鱼还可以保值。

如果鱼、虾冲突了咋办?鱼出现虫害,死鱼了。你究竟是杀还是不杀?特别是部分杀虫药对虾的刺激性很大。搞不好的它俩就同归于尽去了。


退而求其稳,但能真正稳吗?我认为不然,它只是在用一种风险代替另一种风险。放苗多的赌病害,放苗少的赌成活。


以上不是说这模式不行,我也见过不少搞混养混得不错的。但其中的学问并不比高密度养殖少,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模式。制约它的远不止缺乏可持续发展观这么简单。有时的确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网友“卧薪尝胆”:看到楼主的标题果断进来了,楼主的观点正是我明年的打算。


首先提下的是在我边上的养殖户是高密度养殖而我算是低密度的一种,正好有个比较的历程,结果我失败了,高密度养殖的赚了10多万。


接下来说说我今年的养殖情况。养殖地点浙江、土塘、:一共30亩,分6口,3口一代苗平均4.5万/亩,3口普通苗平均6.5万/亩。结果一口塘一代苗103天出虾一斤21条(29.8元),大小非常均匀。到最后剩下250斤是13条/斤(33元),只卖了1900斤。另一口一代苗98天40条/斤,共计2000多斤。还有一口一代苗存活率不高,心想存活少点就少点吧,养大虾,所以也没补苗,结果虾也没怎大,(还不如13条的那口塘的大),94天出虾,26条/斤。共卖1000斤左右。剩下的3只普苗60天就起病。结果3口塘加起来才1300斤,3口塘1300斤啊,唉,苍天。以上历程中没有下过一次药,只是天气晴朗的日子隔天进活水。算是全天然养殖吧。混养鲢鱼、包头、鮰鱼。


再简单提提高密度的。他和我一样的土塘,一样的规模。也是6口,每口5亩,全普苗,最高一只放9万/亩,平均每亩8万多点。结果最高的4000多斤一口塘,最低3000斤。平均28/斤。其中有一口塘养殖中发病,后来随之任之,也抓了2500斤。另他打了2口深井水,24小时不断进水,看哪口塘水浅了就进满。全程放药,追肥。混养鲈鱼、包头、鲶鱼、鮰鱼。痛定思痛之后决定明年在放低密度养殖。



匿名网友:我养白对虾已经十一个年头了,跌跌撞撞有亏有赚,08年以前对虾红体白班厉害,那几年虾价亦不理想,四百斤亩产肯定亏本的,后来改变了思路,由小塘标粗再放大塘养,效果喜人。后来偷死严重,就降低密度,加草鱼防控,用网箱养二百条草鱼(当时我塘面积十二亩)不用喂,目的是让其饥饿,等有偷死时放出来 ,效果很好,又小赚一笔。这三年又改变了思路,得益虾价高,不混养草鱼,全部虾塘混养罗虾,做法是一塘标粗罗虾五六十条,等对虾上料台以后放罗虾,每亩大约30至50斤。效果很好!其实养虾都要讲心态,想一夜暴富的神话很难,一夜破产就容易多了。我一开始网箱养草鱼的时候人家还说我傻,意思信心不够不吉利,但我一笑置之,将十二亩塘改造一大一小标粗,人家又当我笑话,08年开始全现金结算一样说我傻,其实有时看你点睇法。按我现时三十多亩虾塘现金结算的话,优惠的钱(饲料和药品)可以供一个大学生读书。现时养虾的确难养,但抓紧机遇还是有钱赚的,但真的要看本身,量力而行!


关于低密度养殖,你认为这是高虾价下的理性选择,还是病害多发情况下无奈的选择呢?欢迎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参与讨论。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