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建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8-04 21:20:38

湖南环保木地板

当我们看到华美壮丽的中国木构古建筑时 时常会思考这样的建筑到底是怎么建起来的呢? 这就跟我们看了一场魔术一样 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 原理 这次,我们就来一睹 中国木构建筑结构的秘密 吧!中国古代木构架有多少种?1957年 刘致平先生在《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 将木构架分为两种形式:穿斗式与架梁式1970年 刘敦桢先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 将“架梁”改为了“抬梁” 并且,刘敦桢先生在该书中指出中国古代木构架形式为: 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是不是有了对中国古建筑结构初步的认识呢? 接下来,我们逐一展开说说每种形式的奥秘吧!第一种抬梁式 从“抬梁式”名字上猜想 是不是这个建筑结构就是 把梁给抬起来 呢? BINGO! 但是我们的古建筑可没有这么简单哦!简单来说抬梁式就是 在立柱上架梁,在梁上又抬梁 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 更是皇家建筑群首选形式 是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小知识刘敦桢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抬梁式被定义为 “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这些檩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抬梁式构架 绘 / 周扬 原来抬梁式是这样 但它可是经历了 漫长的发展演变 呦抬梁式可以算是三种形式里的“老大哥” 适用范围很广泛 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的窝棚 这是地面建筑木构架的开始 秦汉时期窝棚发展出 “大叉手”结构 这是抬梁式的前身 窝棚 图源: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大叉手屋架结构图后经时间累积和建造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形成了抬梁式结构由于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使抬梁式木构架的组合及用料有很多差别最显著就是只有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安装斗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式建筑太和殿剖面图图片源自 公众号 木材人抬梁式应用这么广泛不仅靠“颜值”,更是靠“实力”!抬梁式木构架因用柱子少,跨度大可以营造出开阔的大空间能较好体现建筑内部雄伟壮丽的气势但抬梁式却会用大量横梁,造成了耗费木材较多需要大量整根木材作为屋顶的支撑且由于并不构成三角形的架构所以抬梁式的整体稳定性 还是有不足之处抬梁式内部空间摄 / @fennessey 第二种 穿斗式 首先注意 穿斗式 穿的可不是斗拱哦!穿斗式是用穿枋将柱子 串起来,形成一榀 (pǐn)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将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屋架。穿斗式构架绘 / 周扬 小知识刘敦桢所著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将穿斗式的定义为“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穿斗式构架图源 公众号 木材人穿斗式用料较少 ,且可以预先拼装成整体屋架然后树立安装,便于施工网状结构的牢固性强,整体的韧性也较强主要特点是整体结构具有高度的完整性有没有很厉害!?穿斗式木构架在汉代时候就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在汉代那时候我们就有预制装配 了汉代明器中的穿斗式图源《中国传统民居》穿斗装配图源:公众号 木材人但由于采用大量的柱枋相接 ,导致室内没有贯通的大空间所以穿斗式无法满足类似于宫殿,寺庙等需要多人跪拜、集会等活动的大空间需求因此在很多大型建筑中使用较少穿斗式内部图源:公众号 木材人穿斗式因柱子与穿枋的排列方式 不同,有以下五种形式 壹 |  柱子全落地,柱子之间用通长的穿枋连接,且每根柱子上用一根檩条,在四川等地较多示意图 绘 / fennessey 贰 |   落地的长柱与不落地的瓜柱交替使用,柱子之间仍用通长的穿枋相连,并且瓜柱全部叉立在最下一根的穿枋上。示意图 绘 / fennessey 叁 | 仍是落地长柱与不落地瓜柱交替使用,柱子之间也仍是通长的穿枋相连,但是瓜柱只穿过一枋,叉立于下一枋之上,瓜柱的长度均相等。 示意图绘 / fennessey肆 |  立柱及瓜柱的用法同第三种,但是柱子之间不再采用通长的穿枋,而是在每两柱之间用短枋,在湖南广西一带使用较多。示意图 绘 / fennessey 伍 |  柱上用人字斜梁,檩条放在斜梁上,这种做法减少了立柱,但是形式使用的极少。示意图绘 / fennessey第三种 井干式 井干式结构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 的中国房屋结构用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堆叠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的四面墙其实就相当于用整根的木头垒墙~井干式据刘敦桢先生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所写,井干式在商朝后期的陵墓内 出现,周代到汉代的陵墓曾长期使用这种木墩,汉初宫苑中还有井干楼! 小知识《汉书·郊祀志》中有井干楼较详细的记载“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 陵墓井干图源《中国传统民居》不过井干式结构需要大量木材堆叠成墙而非其他木结构成框架体系太过耗费木材,不够经济划算所以使用不及抬梁式和穿斗式广泛但在多树木的地区 ,材料充足使得井干式结构仍然保留。北欧、北美、韩国、日本等全球许多地方都类似建筑,这种被称为Log house 的原木结构建筑,和我国的井干式构架建造方式大同小异。欧洲木屋 图源:公众号  和樂Harmony为什么木构架流传久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历经几千年发展才形成了现有的庞大体系那这木构架结构到底因为什么样的优点才值得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传承至今呢? 一 承重与维护 两种结构,分工明确 中国抬梁式木构架结构类似现代的框架结构主要靠柱承重 ,起围护作用的墙体并不承重俗话说的“墙倒屋不塌” 也是指的木构架形式的这种优点 二 适应不同气候条件 中国木构架在不同地区面对不同气候时只需调整 房屋高度,墙面与屋顶材料、薄厚 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就能在各个方面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湘西凤凰吊脚楼摄 / 微博用户@若愚学者666 三 能有效减少地震产生的伤害 木构架结构的节点所用斗拱和榫卯都有若干伸缩的余地能够在一定限度内减少地震产生的灾害榫卯节点摄 / @fennessey 四 材料供应很方便 木构架虽然有防火,防腐等严重问题但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地区,木材是种充足的建筑材料比砖石更容易加工和维修因此木结构在古代的中国普及十分广泛湘西吊脚楼摄 / 微博用户@乖巧小狐狸的绿海 遗介有话说 “墙倒屋不塌”一语流传至今,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伟大,也印证了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我们貌似有时候陷入了对古代匠人智慧的过度诠释、对古人匠心的万分尊崇,当翻过古建筑研究的多座大山后,或许恍然间才会发现,一切的伟大之处,都是源于使用的需要。每个不同地区人因地制宜,发明了不同的木构架,建造起了不同的建筑,以满足自己的各类生活需求。多年后,我们也是通过建筑这一活历史,逐步发现古人智慧的伟大,认同我们共同的文化载体。最终,将这智慧与科技融合后用于新时代的建筑中去~ 如此,保护成了必经之路 而对于普通的你我,还是那句话 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参考文献出版物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_刘致平   1987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_陈明达    1990中国古代建筑史_刘敦桢   1984中国建筑史_潘谷西   2004学术期刊抬梁?穿斗?中国传统木构架分类辨析——中国传统木构架发展规律研究(上) _赵潇欣从建构思维看古代建筑结构的类型与演化_张十庆中国木构架古建筑结构特性分析_陶瑞峰讨论古建筑木构架类型在历史演进中的关系_肖旻致谢与声明感谢 微博用户@乖巧小狐狸的绿海 、.gif">若愚学者666、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和樂Harmony”、“木材人”提供的精美图片 本文由遗介浩学工作室科普组出品,未经允许,请勿他用,如有发现,遗介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制作团队审查监制:遗介君,李天霓 文案撰写:小木公,遗介君,李天霓动图制作:周扬图片绘制:fennessey,李天霓封面制作:王冠琳排版编辑:延陵er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