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东极“虾”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13:39:33



这张1983年拍摄于青浜岛东青村的老照片,让我不禁想起东极上世纪八十年代漫山遍野的红色虾干。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乘803轮去东极区公所报到。船到第一个靠泊码头时,我问船上水手:“东极到了?”水手答:“是的!”我立马跳上码头,跟着人流疾走。走了30米爬山路,我再问路人甲:“东极区公所在哪?”前面路人乙一脸惊讶,“小歪,侬头趟来啊,区公所在庙子湖!下站!快!”我惊愕了2秒,然后急转身往码头跑去。803轮船刚要解缆离开码头,我立马一个箭步跳上船头,好险!事后,我才知道803轮一般停靠黄兴、庙子湖两个码头,有时还停靠青浜码头,所以别一听“东极到了”就“腾”地跳上码头。那时一天就一班船。


现时开往东极的“舟山群岛幸福”轮比803轮大了许多,既漂亮又舒适更快捷,过去3个小时的船程,现在1个半小时就到了庙子湖。


东极渔民家门口就是舟山渔场的中心区域“中街山渔场”,过去一直是大小黄鱼、带鱼和乌贼等的生长、索饵和繁殖重要场所,是渔民主要捕鱼作业区,享有“东海鱼仓”之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东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机帆船拖虾作业,鼎盛时期有500多个作业单位,每年9月至次年4、5月虾汛期间,总量1万多担的滑皮虾被摊晒在码头、马路、屋顶、裸露的岩石等平坦的空地上。那场景真的是让人至今印象深刻。


那时,庙子湖岛滨港路上,满地都是烤熟的虾,只留出2米见宽的路供人行走。行走其中,四周围都是鲜红鲜红的一片,随便弯身捡只虾剥壳吃,满嘴都是咸鲜的虾味。回望渔港背后的山坡,一块块红艳艳的“地毯”铺在房前屋后。那个时候,人在客船上,远远眺望庙子湖,就会被这漫山遍野的“红”惊到。


当时,舟山国际水产城还没建成,东极的虾一般都加工成虾米贩往东北三省、福建厦门以及本省温州等地,这当中东极本地妇女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前,渔家妇女都只是管管孩子做做家务,要不就是旺汛时打点小工晒点鱼鲞备点年货,根本没有水产品加工贩销这根筋。1984年,有几名胆大心细的妇女,乔装偷偷跟踪外地鱼贩子,深入大陆内地码头、市场,查行情,探摸到了贩卖水产品的巨大商机。


“一花引来万花开”,东极妇女就此开创出了一条勤劳致富的新路子。妇女们跟当地的渔老大订立好口头协议,以市场价收购船上烤熟的海虾,再雇用当地剩余空闲劳力翻晒、网袋脱壳加工成虾米,与黄鱼鲞、目鱼鲞一起贩往内地市场。每年9、10月份,大批渔船拢洋时,可以见到庙子湖码头边烤虾锅热气腾腾,煤炉火整夜通明,加工户挑灯夜战,一夜间灰脱脱的滨港路就铺上了“红地毯”,家家户户的屋顶披上了“红装”。站在山岗上看,煞是好看。


据说,专业从事贩运的妇女年收入可以与常年出海的男劳力相媲美。1986年那年,黄兴岛庙岙村有妇女一年就获得贩运利润4000多元,超过一般渔民一年收成。


也许应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虽然东极各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调研中认为,这样长期盲目地发展拖虾生产,虾资源势必会衰退,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终究改变不了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虾也追随着中街山渔场曾经旺发的带鱼、乌贼慢慢销减产量。




◎来源:中国舟山普陀 作者:陆行军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