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释来了!福建爆发罕见赤潮,平潭贝壳类海鲜还能吃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13:39:33

目前,

我省沿海区域已进入赤潮多发季节。

8日以来,

泉州、漳州等海域出现赤潮,

造成海水污染,影响海产品质量安全,

沿海部分县(市)发生多名群众

疑似食用青蛤(淡菜、贻贝)

引起头晕、手脚麻痹等身体不适症状。


9日,

省海洋与渔业厅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


看到这里,

很多网友就焦急地问,

平潭海域有出现赤潮吗?

平潭贝壳类海产品还能食用吗?

请继续往下看

▼▼▼

据我区海洋渔业部门监测:

截至12日,我区海域未出现赤潮情况。


昨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发布了关于近期慎食贝壳类海产品的消费警示

为确保群众饮食安全,有效预防贝类毒素对人体的影响,各经营企业、餐饮服务行业要严格落实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严禁采购和销售来源不明、受赤潮污染的水产品。


提  醒

群众近期慎食贝类海产品,一旦发现误食,发现中毒症状要立即就医。


防范和应对赤潮灾害的影响

我区相关部门这样做

▼▼▼

区农村发展局

据区农村发展局工作人员介绍,每年的4月至6月是我省海域赤潮的多发季节。在此期间,区农村发展局都会组织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防范和应对赤潮灾害的影响,及时传达、转发赤潮预警信息,一旦发现水色异常、养殖生物死亡等情况,立即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区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

近年来,每年4月至10月,区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在流水、苏澳、澳前等重点养殖海区均设立了监测站位。在4月至6月期间,每周两次对养殖区进行养殖环境水质监测,如有异常情况,即启动加密监测,严密监视监测赤潮的发生及其动向。同时,区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前往各养殖海区进行防范赤潮技术指导,减少或避免赤潮灾害损失。


针对周边地区的相关赤潮情况

我区相关部门这样做

▼▼▼

区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

将进一步加强我区养殖海域的环境水质、赤潮生物的动态监测工作,及时提醒和指导养殖户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养殖损失。

区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

将加强执法巡航监视,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旦养殖海区发生赤潮,将严格控制已发生赤潮区域的水产品上岸流通。


知道多一点


何谓赤潮?

赤潮是在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为何会发生易中毒事件?

某些藻类等微生物可产生毒素,当贝类摄食有毒的藻类,毒素会在其体内形成富集。这些毒素对贝类自身无毒作用,人食用后可造成中毒。赤潮期间,由于藻类大量繁殖,贝类毒素富集速度快,进食后引起食物中毒的风险自然也就比较大了。

常见的贝类毒素有哪些?

常见的贝类毒素有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记忆丧失性贝毒、西加鱼毒等,其中麻痹性贝毒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

麻痹性贝类中毒由石房蛤毒素及其衍生化物所致。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一般0.5~3小时。早期有唇、舌、手指麻木感,进而四肢末端和颈部麻痹,直至运动麻痹、步态蹒跚,并伴有发音障碍、流涎、头痛、口渴、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何预防贝类中毒

赤潮预警期间,不要购买非正常渠道销售的贝类水产品。


加工新鲜贝类时要清洗外壳、去除内脏;最好不食用蒸煮贝类的汤汁;尽量避免一次食用大量贝类。


食用贝类后如出现恶心、呕吐、口唇四肢发麻等疑似中毒表现,要尽快就医;发生食物中毒的,应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贝类毒素非常耐热,家庭烹调或蒸煮一般无法消除,所以赤潮期间应谨慎食用贝类海鲜。


近期贝壳类海产品需慎食

请在最下方点个ZAN戳下大拇指哦↓↓↓


来源:平潭时报

文字:记者 谢师强

图片及部分资料据网络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作者身份和姓名!违者必究!

平潭时报微信工作室出品

编辑:丫丫 监制:张金飞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