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报书画课堂】视频 喻建十 · 书法技法讲座(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2-05 03:51:42


书法章法导引(二)

  二、“势”是一种心理意向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书法的“势”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向。实际上,“势”不仅是一种客观发展趋向,还是一种心理意向,也就是说,“势”既有主观成分,也有客观成分。

  以往人们在谈及“势”的客观属性时,总是以“时势造英雄”来加以论证,认为只要是客观情况发展、大势所趋,英雄人物便会随之出现。实际上,通观史实我们可以发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会有“英雄造时势”的例证,历史进程会因为一些人的出现而改变。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势”的主观属性也是不可忽视的,而在艺术领域,主观心理意向造就的“势”发生、发展和变化更是多见。

  我国的传统审美意识与西方不同,历来十分注重人的主观心理在审美中产生的作用。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就明确指出“书法乃传心也”,认为书法是表达心理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他还指出“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彩,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指出书法的内在构成要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变化、嫁接、移植与取舍,要将意向与表现注入创作实践中,将主观的情绪贯注到笔尖。书法的表现实际上是作者内在意识观念的综合体现。其之所以被中外看作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的艺术形式,正在于项穆所说的“书法传心”。

  “势”既然是对书法形态发展趋向的一种描述,其中自然也就不会脱离主观心理的作用。    

  首先,大凡有经验的书法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势”在创作过程中是作为心理意向的一种转换形式来表现的,也就是说,书法家有什么样的创作主导动机与情感意绪,都可以通过作品中的各种“势”传达出来,正所谓书如其人。

  过去,许多对书势进行解说的论述,过分强调了其中的客观性因素,认为只要顺势运笔、因势利导就可以比较好地控制书写中的“势”,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然而,仅依此说,往往很难对一些书法现象作出较为恰当的解释。比如,我们论及一件作品,虽然其具备点画间自然的连接关系,也符合图形间自然的承应趋向,但仍可能说其缺乏一种“势”,这种缺乏的“势”就是作者忽略了自己创作过程中心理意向所起的作用。如果进行书法创作时缺乏此类“势”,写出的作品往往会显得造作不自然,人为因素比较浓。

  过去人们不是很看重空间的变化,而现在的书家则十分重视空间的层次变化,希望可以在二维空间内展示出三维空间效果。然而,许多人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刻意而为之,前几字写得重,后几字写得轻,机械地按照规律写,这样的作品看起来就会比较死板,缺少内在生命力。真正的“势”应当将我们内在的体验与外在的趋向相结合,这样才会尽善尽美。然而,如果完全按照主观情绪书写,毫不考虑客观规律也不好,那样容易令作品缺乏美感。

  因此,无论是内在的“势”还是外在的“势”,都应当有全方位的理解,不能有所偏颇。古人曾有“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纸皆非。势之推挽在于几微,势之凝聚由乎相度”的说法。这里说的是,只要我们抓住了“势”,无论如何去写,全方位都可以写得很好;但如果抓不住“势”,即便再小心翼翼、有意为之,不管如何去写也不会发挥得很好。这里的“势”,不单是指整体中部分连属所构成的发展趋势,还指支配整体的心理意向。人只有有所感才能有所发,有所发才能有所书,这样自然而然地有感而发,就造成了“势”。如果我们创作时不能确定心理意向所要表现的“势”,也就不好谈及形体间所要表现的“势”了。

  我们在创作之前应该问自己“有什么想法”“想从什么方向入手”,这就是为自己的创作定下一个“势”,如果头脑里没有想法,就很难创作出很好的作品。主观心理意向的“势”着眼于宏观的把握,客观发展趋向的“势”着眼于具体的实施, 二者互为存在,共同构成“形”的基本内容。

  其次,由于“势”是通过有形的“体”传达出的一种无形的感受和判断,因而说明它还有一定的不可视成分。“体势”一词在书法中经常被用到,也就是说“势”是根据有形的“体”表现出来的,我们能够看到的大多是“体”。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势”与其说被看到,不如说是被感受到来得更贴切。比如晋代卫恒就是这样描述“势”的表现的:“……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淼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丝丝。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卫恒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对“势”的表现形式大加渲染,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书势本身具有一种“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的形态表现,使其不得不借用比喻的方法化虚为实,用感官上的比拟描绘出一种难以言状的心理感受,并借此加深对其的理解。

  三、“势”的相关概念

  前文我们已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回答了“势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反过来讲,什么是“势”呢?或者说“势”是从哪几方面显现出来的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看下面选摘的几条古人有代表性的观点,可能会启发我们的一些思考。

  “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于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于臂腕,字之筋也。故书之精能,谓之遒媚。盖不方则不遒,不圆则不媚也。书贵峭劲,峭劲者,书之风神骨骼也。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丽也。”这里提出的“笔方势圆”之说,是指每个线条起止处的外轮廓形状,以及其运笔意图要方;而线条的形态感觉以及线条间的连接运动轨迹要圆,这种虚的连接轨迹就是“势”。许多人写出的魏碑,常常会被评价为太过单薄、缺乏含蓄性,这不是因为魏碑本身有不足之处,而是因为书写者在写的时候没有顾及到笔方势圆,如果把“势”掌握好了,把“势”的圆融注入到形之中,就能做到笔方势圆。

  “盖用笔有力,初学者能及之,而第一笔与第二笔之间,笔笔气势相连,此一部分与彼一部分,处处勾搭相贯,非于此道三折肱者,不能得其奥妙。”这里说的是,第一笔与第二笔之间要笔断意连、笔连意连,笔画之间要做到气势相连。点线之间此一部分与彼一部分的勾连映带就是“势”。

  “壮岁书亦壮,犹嫖姚十八从军,初拥千骑,凭陵沙漠而目无全虏。又如夏云奇峰,畏日烈景,纵横炎炎不可相迩,其任势也。”表明书法家在创作时所处的精神状态,应有一种豁达恢宏的气势,而这又属于创作主导动机方面的情势,所有产生的效果都由“势”而来。

  “凡书之道,无论点画波拂,皆当尽其势,正如狮子搏象搏兔皆用全力。”这里指的是,在书法中,无论是点、横、撇、捺都要尽其“势”,“势”是一种趋向力的表现,应该调动全部精力和气力来对待。

  “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势者,以一为主,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在书法中,如果“势”不同,表现出的情态也是不一样的,这也说明想在书法中表现出“势”的话,就要抓住一个主要的“势”,继而令周围处于从属地位的“势”来趋从于这个主要的“势”。这段论述点明了图形间的吸引和排斥作用会构成“势”的差别和连通性。

  以上这些古人对于“势”的阐述说明了“势”的不同侧面,展现了古人对于“势”的理解是从多方面着眼的。而如今我们在谈论“势”所产生的视觉感受时,却往往是综合起来说,并不明确指出意在表明哪一种涵义,但是我们又能够分明感受到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的“势”评价书法是有不同侧重的。

  所以,如果能将这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作出比较系统而清晰的区分,无疑会加深我们对于“势”的理解。所以我们今后在研读古典法帖的时候,除了对于笔法、笔画的学习,还应当分出一些精力来加深对于“势”的研究。


来源:《中国书画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