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君】古代名医如何治疗咳嗽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13:39:33

点击上方“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关注我们



近日咳嗽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吃了药也不管用,甚至还有越吃越严重的,但是咳嗽这病不能拖,咳嗽时间长了很容易伤肺,体质弱的还会发展成咽炎、支气管炎。对此,中医君特意搜罗了中国古代名医治疗咳嗽的方法。以供参考使用。


朱丹溪



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将咳嗽分为风寒、火、劳、肺胀、火郁、痰六类。

因风寒而致者,主张行痰开腠理,以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

因火而致者,要降火、清金、化痰。

因劳伤而致者,主张用四物汤加竹沥、姜汁,强调必以补阴为主。

因肺胀而嗽者,用诃子、青黛、杏仁,佐以海、香附、瓜蒌、青黛、半夏曲。

因食积痰作嗽发热者,半夏、南星为君,瓜蒌、莱菔子为臣,青黛、石碱为使。

因火郁嗽者,诃子、海石、瓜蒌、青黛、半夏、香附。

咳嗽声嘶者,辨为血虚受热,用青黛、、蜜调服。久嗽风入肺者,用鹅管石、雄黄、郁金、款冬花碾末和艾中,以生姜一片留舌上灸之,以烟入喉中为度。

干咳嗽者,认为是火郁之证,乃痰郁火邪在中,用苦梗以开之,再用补阴降火。

嗽而胁痛,宜疏肝理气,用青皮等。

同时,朱丹溪非常强调辨识咳嗽发作的时间。

上半日嗽多者,属胃中有火,贝母、石膏能降胃火。

午后嗽多者,此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先降其火。

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候,流入肺金,知母、地骨皮降肺火。

四季发生的咳嗽:春是春升之气,用清药,二陈加薄、荆之类;夏是火炎上,最重芩、连;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来,用药发散之后,以半夏必逐去痰,庶不再来。


王纶


王纶,明代医学家;字汝言,号节斋,于弘治年间任礼部郎中,后又于正德间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政绩颇著。平时因父病曾留心医药,常于公余兼为民疗疾,活人颇众。又复勤于著述,曾著《本草集要》八卷、《名医杂著》六卷等,刊行于世,其中《明医杂著》为世人所重视,另有《医论问答》、《节斋医论》等。










提出了咳嗽的主方:杏仁、白茯苓、橘红、五味子、桔梗、甘草。

他进一步补充了朱丹溪的四时之咳的治法。春多上升之气,宜润肺抑肝,加川芎、芍药、半夏各一钱,麦门冬、黄芩(炒)、知母。春若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辛凉解散,加防风、薄荷、黄芩(炒)、麦门冬。夏多火热炎上,宜清金降火,加桑白皮、知母、黄芩(炒)、麦门冬、石膏。秋多湿热伤肺,宜清热泻湿,加苍术、桑白皮、防风、黄芩、山栀(炒)。冬多风寒外感,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半夏、干姜、防风。

肺金素有热者,加酒炒黄芩、知母。若发热,头痛,鼻塞声重,加藁本、川芎、前胡、柴胡。若有痰,加半夏、枳壳;风痰,加南星(姜汁炒);湿痰脾困少食,加白术、苍术;有痰而口燥咽干,勿用半夏、南星,宜加知母(蜜水拌炒)、贝母、瓜蒌仁、黄芩(炒)。若夏月热痰,或素热有痰,加黄芩、黄连、知母、石膏。


作者::中医君

编辑:丁 丁

如下转载 注明出处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