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城阳人都知道的渔民出海挖蛤蜊全过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2-29 20:01:35


青岛渔民出海挖蛤蜊

蛤蜊是青岛人餐桌必不可少的美食,每年蛤蜊节的举办,也让市民亲身体验了一把挖蛤蜊的乐趣,但那只是一种趣味活动,鲜有市民知道渔民是如何挖蛤蜊的。日前,摄影师亲自乘船出海,零距离感受了胶州湾渔民挖蛤蜊的过程。


图为凌晨4时许,大部分市民还沉睡在梦乡之中的时候,勤劳的渔民已在黑暗中驾船驶离码头。



 
20分钟后,渔船抵达预定作业点——距岸边约8千米的红岛以南的胶州湾内。图为船长忙着做准备工作。


 
船舷上各有一个铁质的筐,这个筐造型很特殊,是一个类似家里鞋柜大小的立方体,其中一面带有一排类似耙子的钢钉,筐底下连着一个大网兜,这就是挖蛤蜊的专用工具。投进水里后,带有钢钉的一面由于加重了重量,会处在下面,用船拖着这个筐往前走,钢钉就插在海底滩涂的淤泥里,将藏在里面的蛤蜊“吃”进后面的网兜里。




 
船甲板上有一个2个平方左右的淘洗池,里面有水,渔民们拿起铁铲,将在码头上的装上的细沙土铲到这个池子里以备使用。

 


下网仅数分钟,几个人就开始忙着收网,船上的柴油发动机将连着网兜的缆绳绞了起来。

 


众人齐心协力收网。



将这些蛤蜊和沙子一起投进淘洗池后,工人用叉子不断搅动池子里的蛤蜊和沙子,然后迅速拿起小网勺,将漂浮在上面的蛤蜊捞起,放入收获筐里,将中间的部分蛤蜊捞出来倒在甲板上,最后将底下和沙子混在一起的蛤蜊捞出扔回海中。这就是挖蛤蜊最核心的地方,活蛤蜊在水里能漂浮,死蛤蜊和蛤蜊皮和沙子混合后都会沉底。中间层的蛤蜊有活的也有死的,先倒在甲板上,积攒多了的时候再淘一次。

 


渔民们将经过淘洗的蛤蜊装入网袋。

 


不知不觉地,已到了九点多,今天的收成不错,渔民们已经挖了5000余斤蛤蜊。图为渔民将死蛤蜊和蛤蜊皮倒回海中。

 


9
点20许,满载蛤蜊的渔船回到码头。上岸后不久,这些蛤蜊就被客户收购一空。

海为邻,渔为生,远方海面上的小船是青岛渔民的命运的战歌,撑船撒网是冒险也带来希望。男人的勤劳支撑着家人们的生计,女人们巧慧为生活填筑了一道道色彩。青岛人的吃苦耐劳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与大海日月相交辉映连成了一副人间最美的画卷(以上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人吃蛤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由胶州三里河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就有包括蛤蜊在内的“小海鲜”,此外遍布胶东办到的贝丘文化遗址中,也有东夷先民们“吃蛤蜊”的文化遗留。胶州湾的蛤蜊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成,成就了一方食文化的独特符号——蛤蜊“gala”这个地域方言,似乎蛤蜊就是因青岛而生的。

尽管在全世界范围的滩涂上,蛤蜊并非罕见的贝类海产品,但胶州湾是大自然赐予青岛的优良海湾,水质、水流和水量以及海滩所含的有物质极其适合蛤蜊繁殖生长,可谓得天独厚。于是,吃蛤蜊、喝啤酒、洗海藻一起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当三者合一的时候,谁都会自问:天堂不过如此吧?

到青岛没吃蛤蜊,就算白来一趟。名厨们甚至调理出“蛤蜊宴”,拌、炝、炒、爆、炸、烧、烩、制馅……很壮观的一桌,几十种吃法,张扬着无尽智慧。甚至一些并非坐在青岛的人,因为多年在青岛工作生活,也对蛤蜊情有独钟。逢年过节回老家,总要带上蛤仁以飨父老,然后还要捎带去有关蛤蜊的种种做法和吃法。


(掌上城阳根据青报网、掌上红岛等资料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凡未注明原创的作品均属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掌上城阳 ID:QDZSCY

一个有态度的微信平台,一个传播城阳的资讯平台,一个青岛人都关注的传播平台,大小事、新鲜事,尽在掌上城阳。

小编微信:zhulaosan777

邮箱:hedawenhua@126.com

  回复【肯德基】:获取最新肯德基优惠券

  回复【麦当劳】:获取最新麦当劳优惠券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