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衢族大黄鱼“回家”,任重道远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4-07 19:29:03

当年“大海捞针”收获30余尾亲鱼

如今育苗却仍需假手于人

岱衢族大黄鱼“回家”,任重道远


首批3万尾,条重1公斤以上,每公斤价值近1200元。2012年12月中旬,宁波市生态大黄鱼(岱衢)推介会上,首批宁波本地养殖的“甬岱”牌岱衢族大黄鱼“傲气”上市,并高调将中国渔业协会颁发的“中国生态大黄鱼(岱衢)之乡”牌子收入囊中。


岱衢族大黄鱼之乡

被宁波捷足先登


事实上,舟山在大黄鱼养殖的技术领域并不落人后:2011年,舟山大黄鱼游入“基因组时代”,通过基因定位,有助揭开“大黄鱼为何会得病”等若干谜团;嵊泗县绿岛深海养殖专业合作社,更是养殖出了口味不输野生的大黄鱼……


而在岱山这个真正的岱衢族大黄鱼之乡,关于大黄鱼养殖的探索早已开始。2007年,根据“山海协作”意向,宁波海洋与渔业局和岱山海洋与渔业局成立“野生岱衢族大黄鱼采捕”领导小组,前后投入数十万资金,用了两年时间捕获野生大黄鱼100多尾,其中可用活体30余尾,育出的苗种,岱山分到了其中一半。


虞吉宏,曾任岱山县渔业委员会主任,当年全程参与了“野生岱衢族大黄鱼采捕”工作。退休后,他被岱山南峰养殖场聘为技术顾问,这些年来一直没有离开大黄鱼养殖、种苗繁育领域。“让人可惜的是,现在在岱山没有一个好的苗种栖息地,育苗过程中必须要到外地找地方给苗种‘暂住’。”虞吉宏说,岱衢族大黄鱼“回家”之路,任重道远。


吹两年海风

收获30余尾指头长亲鱼


以前一到生产旺季,,大黄鱼捕捞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历史最高年产量曾达到19.61万吨……而这条岱山人口中的“家鱼”,在2000年后产量不足百吨,濒临绝种。


2007年,宁波方面找到了岱山,采用“宁波出钱、岱山出人”的方式,成立“野生岱衢族大黄鱼采捕”领导小组,目的是保存岱衢族大黄鱼原种,并进而改良养殖大黄鱼品质。


从岱山高亭港出发,船行两个小时达到中街山渔场,这里就是虞吉宏当年参与“野生岱衢族大黄鱼采捕”作业的目的地之一。当年,每天四五点出发,太阳出来的时候下第一网,一天忙下来,常常是一无所获。“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来,当年过度捕捞对海洋的伤害有多大。”虞吉宏说。


总算捕上来几条野生大黄鱼,大伙还没来得及高兴,回港时就发现鱼肚子已经朝上了。野生大黄鱼十分娇贵,不管是捕捞还是运输,稍有不注意,捕上来的活体根本就活不长。


2008年,虞吉宏再次乘上了渔船。这一次,他对网具做了一点改进:一开始用的小对网,捕上来的野生大黄鱼鱼鳞常会被刮掉。“就这么一点轻伤,这条大黄鱼就算是白捕了,活不了。”虞吉宏说,第二次采捕在小对网的网筒里衬上一层柔性材料,这样就能避免大黄鱼被网具刮伤。


再有运输问题。一般的海鱼,捕上来往鱼舱里一放就不必多操心。可大黄鱼不行。装载的器具要专门消毒,里面要加注捕获海域的海水,要用冰袋降温,光照也要控制好……前后吹了两年海风,虞吉宏和同事们一共捕获了100多尾野生岱衢族大黄鱼,而最后可用来育苗的只有30余尾指头长的亲鱼。


所谓亲鱼,指发育到性成熟阶段,有繁殖能力的雄鱼或雌鱼,也叫种鱼。可以说,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之路,正是从这30多尾亲鱼开始的。


破解难题

拿下亲鱼捕养专利



成功捕到岱衢族大黄鱼亲鱼,不是说就此一帆风顺,可以大规模人工繁育了。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的娇贵,让后续工作遭遇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比如饲养,大黄鱼对居住环境十分挑剔。一般的泥池不行,过不了几天鱼鳃就会被泥沙堵住,接下来就是发炎、生病、死亡;放在水泥池里养要好一些,每天早晚换一次水,消毒则要经过三道程序。


吃得也挑,饵料一定要用活的海水虾,每次换水后都要投放一次。再有就是过冬问题,大黄鱼在水温10摄氏度以下不吃饵,这个时候就得用上养殖大棚,确保棚内温度不低于14摄氏度。


即便是如此周到的措施,从捕获到产卵,也仅有14条亲鱼存活。可这就是了不得的成绩:一开始,野生大黄鱼的总存活率只有10%左右,而采用虞吉宏的这套处理方法,总存活率提高到了64%以上。2011年,虞吉宏以舟山蓝科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名义,将这一套经验申请国家专利成功。


离不开的网箱

不得不“租房”的尴尬


现在,岱山县内已经有3家高科技生态养殖示范园区获得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岱山本岛和衢山岛建有大棚养殖面积1000多亩,这些是养殖大黄鱼的理想之地。


但也面临着难以回避的困难。“现在最急的是,岱山本地没有合适的网箱基地。”虞吉宏说。


大黄鱼育苗,目前的技术手段大致分为三个过程:鱼卵孵化后,首先在育苗场生长2个月左右,鱼苗长至2至3厘米长;接着需要利用网箱养殖,将鱼苗在海水中“放养”1至2个月,待鱼苗长至6至8公分长后再收回养殖场或用于增殖放流。之所以要在海水中放养一段时间,除了成本方面的因素,还有养殖密度等技术方面的考量。


岱山拷门育苗场有着20多年的历史,如今是岱衢族大黄鱼的主要育苗场。经过几年的繁育,如今这里已经有1000条左右的亲鱼。利用这些亲鱼,2014年共培育出400多万尾苗种,这些苗种主要去向是增殖放流。


但就在去年,由于岱山本地没有符合需求的网箱基地,这400多万尾苗种不得不“租住”在普陀佛渡网箱养殖基地。装车、登船、再装车,这一趟折腾下来,死亡的苗种超过了一半。“因为是第一年,所以死亡率尤其高,今年应该会好一点。”虞吉宏说。


“岱山是真正的岱衢族大黄鱼之乡,我们在一些领域也一直走在人家前面,可是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困难慢人家一步,这实在太可惜。”作为一名“老水产”,虞吉宏有一个让岱衢族大黄鱼早日“回家”的梦。


在大黄鱼身上

找旅游新亮点


聊起“中国生态大黄鱼(岱衢)之乡”被宁波抢先收入囊中,虞吉宏不无遗憾。“要进行人工繁育,首先要用捕来的亲鱼去育苗,可当时岱山的育苗场技术水平达不到,育苗是在宁波象山网箱养殖基地进行的。”虞吉宏说,如果不是这样,也许这块“金字招牌”就不会被人“抢注”了。


要实现岱衢族大黄鱼回家的梦想,虞吉宏认为至少要做好四件事情:一是通过增殖放流让大海休养生息;二是提高养殖大黄鱼品质,让岱衢族大黄鱼重上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三是形成产业链,结合旅游业发展,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增收致富;四是壮大岱衢族大黄鱼种群,形成良性循环。


第一点,咱们舟山和宁波早已开始动作,这些年来一直在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第二点和第四点,想要做好,找到并建设好网箱基地是关键之一;至于第三点,虞吉宏认为不妨将大黄鱼和时下比较热门的休闲旅游结合起来。


去年夏天,虞吉宏在东沙千人宴上碰到了一个老朋友,闲聊之余,两人找到一个共同话题:千人宴。


“千人宴虽好,可东沙并没有更多的旅游项目, 一天就可以逛完,很难留住游客。”同样是水产业内人士的老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在大黄鱼身上再做做文章,把大黄鱼打造成岱山旅游名副其实的金名片?

“现在游客也知道,我们这里是大黄鱼之乡,可是仅限于嘴上说说,并没有体验类的项目。”虞吉宏说,东沙有500多亩的养殖池场,如果政府能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打造出一个以大黄鱼为主打的休闲养殖基地并非不可能。“白天在养殖池边钓上一尾金灿灿的大黄鱼,晚上就能吃上自己钓上来的大黄鱼,对于游客来说,是多么大的吸引力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