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浚县名吃——焦虾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24 02:05:05

王老五,人称五叔——王记炸虾第四代传承人,这帽子可不是盖的。看五叔炸焦虾,那是一种玩于掌中的艺术。

面,须是精细的米面,虾,须是上等的河虾,油,须是清透的植物油!先将太行山中买来的花椒连同小茴香在铁锅中焙干,碾制成料粉。大盆中放面,撒精盐,倒入料粉,再倒清水,那料粉便被冲开,四散浸入米面中。五叔只轻松一抓,那料和盐的比例便总是刚刚好。五叔便挽起袖管,打太极一般,将面和料和成面浆。那黄澄澄的面浆被提起来,丝丝缕缕,柔韧而又温润。

另一边,红砖灰土砌成的灶台,架上直径一米多的大铁锅,便点起火来。五叔和儿子抬起一壶一百多斤的大油桶,汩汩的油便跳跃着滚入锅中。

五婶儿加紧着往炉膛里加煤块,可是五叔还是嫌火力不足,非要亲自看管着火候。橙红色的火舌舔出灶口,熊熊的烈火带着风声。

待到油花翻滚,五叔把手放在锅上方,试了油温,喝一声“成嘞”,便端来和好的面浆,取出一个专制的铁漏勺。只见他舀出满满一勺面浆,在油锅滚沸的中间部位抖动手腕,并不断地画着圆圈,那面浆便长长短短地纷纷落入油锅。待那面浆将浮未浮之时,五叔大把大把地撒入虾米,那虾便附着在面浆的外层。看着五叔的手将要触到油面,食客们问“你不怕烫?”五叔边往里撒虾边风趣地说:“这油认人,它不烧我!”

食客们来买五叔的虾,除了一饱口福,还喜欢听五叔讲这焦虾的故事。五叔总是忆起店铺设在大运河永济渠岸边、云溪桥头的时光。那时候的店名叫福升楼,是浚县第一家卖炸虾炸鱼的店铺,繁体的行书招牌特别醒目。从五叔母亲的祖父传下来地炸制秘方,使得店铺的生意每天都红红火火,供不应求。每次走到桥西,过了磨得光亮的条石铺就的云溪桥,喷香的味道便扑鼻而来,让人挪不动脚。

那时候的时光啊,人们就着一包牛皮纸包裹的焦虾和一瓶习水大曲或者汝阳杜康,就能唠上一个慵懒的下午。看车水马龙,听云溪燕语。

五叔说,那时候最有趣的就是捕虾。最好的就是淇河里的河虾,成色好,晒干后,身体通红,磨成虾粉,添到米面里就是最好的炸焦虾的料了。捕虾用的是搬罾,将一块窗纱绑在几根竹竿做成的架子上,一只手拎着浅浅地沉在水面下,另一只手提着长勺赶虾,等到虾无路可退自投罗网,提起罾便有满满的收获。后来,河里的鱼虾少了,便去灵山后面的水沟里,那是一个泉眼冒出的水形成的水沟,野生着不少鱼虾。那时候,男人外出捕鱼虾,除了做口粮,余下的就由女人拿到集市上卖。久而久之,在古城墙下、云溪桥头的街道就形成了一个鱼市,后来,那道街巷就起名鱼市街。

后来关于浚县的炸焦虾有了更美丽的说法,传说是人们将剩下的鱼虾晒干后储存,夜里,浮丘山上供奉的老奶显灵托梦,教给炸虾的技巧,从此,就有了这门生意。而观全国的小吃,炸焦虾确是浚县独有!不由得又让人对老奶的齐同慈爱无量度人心生感恩!

后来,由于街区建设,原来的福升楼拆掉了,五叔便携妻儿老小在浚县南关老石桥的家门口,继续着炸焦虾的营生。浚县传统小吃“南关石桥路东第一家——王老五焦虾米”的名号便也传扬开去。浚县的正月庙会作为华北四大古庙会之首,每年吸引无数游客香客前来。凡是吃过五叔的焦虾米的,没有不回头的,甚至有“赶会不捎王老五的虾,等于赶了个白搭”的顺口溜流传。尤其是庙会上的会首们,更是要聚在一起,提几斤王老五焦虾,坐在一起喝上几盅,过节的气氛便溢在满嘴焦香之中。

过去的老四合院,蓝瓦灰墙的院落拆了,五叔翻修成了临街楼。但炸焦虾的手艺一直流传下来,如今,第五代传承人,五叔的儿子也早已把家传秘方学到了手。五叔的头发已经花白,额上是深深地沟壑。一笑起来,露出一个掉了牙的豁口,另外一侧是新镶的一颗银牙。大大的眼袋里裹满了沧桑,略带沙哑的嗓音总是夹着笑意。写满故事的脸上难掩年轻时的英俊帅气。

听捕虾的故事别有情趣,看炸虾的过程亦是一种享受。下了面浆,等油锅再次翻滚的时候,一个金灿灿的像巨大的鸟巢一样的圆圈便浮出油面,五叔便一手一根木柽推着它在锅里转动,使其均匀受热,之后,再将其分离成若干块后,拿起大笊篱将其捞出油锅,在竹筐里控油。此时,浓郁的鲜香味道便飘满了整条街。刚倒入簸箩,食客们便争相挤向前,有直接拿起来品尝的,有迫不及待装袋过称的,一会儿功夫,一簸箩的焦虾便被席卷一空。五叔便呵呵一笑“等着哦,马上出锅喽”!

浚县王老五炸虾,是一种手艺,一种传承。吃虾不见虾,吃的不是大虾,吃的是一种古城庙会的味道,一种云溪桥头老字号历史的飘香!

来源于网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