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岞掣鱿鱼的历史及现状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23 05:56:05

小岞鱿鱼干在福建省最负盛名,也是我们惠安当地的一大特产,每年农历四月至八月为“撮鱿鱼”的季节,其中五月、六月为旺产期。渔民将捕捞上来的上等鱿鱼(俗称“锁卷”,学名枪乌贼)劈开,穿成一串挂起,晒干后制成鱿鱼干。鱿鱼干易存放且保质期可达一、二年之久,因此在小岞常年都能品尝到,为小岞一大特色风味。

 

鱿鱼干不但味鲜肉美更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一盘“鱿鱼菜头(白萝卜)汤”为洒宴之首选,此汤做法亦十分简便:将鱿鱼干顺纹理剪成条状与备好的白萝卜丝放入清水中,用文火慢烧,等水沸腾后锅中散发出阵阵清香时,再放入微量味精、盐,即可出锅装盛,此汤不但美味香浓更具有醒酒、提神作用。


 

鱿鱼系中性食物,不燥热亦不阴凉,与其它食物如红菇、精猪肉炖汤,无论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襁褓中的婴儿还是“月内”中的妇女皆宜食用。若将上等的鱿鱼母与红菇炖汤,更有养颜美容,滋补妇女“月内”之功效。鱿鱼干也是炖汤的好佐料,在炖鸡、鸭、猪排骨等食物时加入少量鱿鱼干,其汤味道更浓更香更甜;也可直接烧烤食用,入口甘饴,妙不可言,是上等的酒宴小吃。

鱿鱼作业是上世纪60年代由粤东沿海传入小岞的母子船拖带的夜间作业,是补充渔业春夏两季淡产的新兴渔事。其特点是投入少,产值高。80年代小岞大小船只发展到五百只之多,主要转场到闽南或粤东渔场生产,至90年代鱿鱼生产总值大概有八千万元左右,成为小岞渔业生产的半壁江山。


一首流传在渔区的“好风好日好天时,船头船尾插红旗;干部群众心欢喜,欢送渔民掣鱿鱼”——《十送渔民掣鱿鱼》的渔歌,表达了对鱿鱼生产的赞美。好收成也得到各级的重视,至渔业体制改革前,每年市、县、公社、大队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立指挥部随渔船南转领导生产并提供后勤保障,人员配备有县农委、水产局、水产公司、公社、大队干部,、供销、水产、粮站、理发店的师傅和造船师傅,涵盖了方方面面,组成了庞大的后勤队伍为渔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

当时,北至莆田南至粤东沿海都有这种鱿鱼生产作业,我县惠东沿海渔业大队所属的船只大都从事过掣鱿鱼。惠东沿海一带流传一句“死五坐六翻魂七”的说法,意为这几个月是渔民的苦月,在那个年代渔闲时没有第二作业兼作轮作叫“死坐活吃”,有了鱿鱼作业才盘活了五、六、七的苦月,同时也激发了渔民生产的积极性,用当时一句时髦的话叫做“紧扭巧揪”。


生产条件相当落后的情况下进行手工掣鱿鱼生产方式,风险大,而鱿鱼作业一般都是月暗暝产量才会高,因此潜在很多不安全因素,几乎每年都有人殒于鱿鱼生产,俗话说“鱼贵人俗(贱)”。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鱿鱼虽美,却也承载了渔家人的悲欢。

这种靠天讨海,下竹排像一片树叶贴在海面,作业海域都是在轮船的航道上,时常造成竹排被撞人员伤亡事故,又找不到肇事船只,只能自认倒霉。针对这种情况,为改变作业落后、船只机动性差、不安全的生产状况乃至改变木帆船的性能,80年代初期,惠安水产局委托山腰盐机厂研制了一批竖式可安装在木帆船后艏的推进器,称为12码挂机。通过这一机改,彻底改变了“讨海真艰苦,没风要摇橹”出硬力的强体力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益也提高了渔船进港避风的机动性和渔民安全感。


1985年小岞大部分的木帆船安装上挂机,“渔船安电,生活改善”这一句民谚应验了渔业生产和小岞渔区生活的变化,而且资源是公有、产品是私有的观念激发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漏尾船(牵罾船)、网艚的大量投产,小岞水产品年总产量历达到62000吨左右,占全县水产品的五分之一,而鱿鱼就占了小岞的五分之一。每年的鱿鱼产品,销售国内外,供不应求。

鱿鱼生产季节性强,一般是在农历五月开始至八月中秋结束。这个季节又是台风多发时期,生产的好坏受制于气候。但人为的因素还是第一的,在木帆船年代全凭船老大经验胆量,对海况、渔场气象的全面掌握,可以说是与大海风浪的一场角逐,同时也离不开全船人员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竹排人员(俗称竹排脚),比如几只船同时投入生产,有的一个汛期产量近万斤,有的船连买水吃的钱都没有,生产好坏差别很大。


鱿鱼生产是一种处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的作业,根据气象情况多则在海上个把月,少则三五天。大部分在闽外渔场和台湾浅堆或过三沟生产,海域广,流水急,进港避风补给水路长,因此每次出船都必须备足个把月的柴米水和日常生活用品。

通常在外海生产期间渔民每日只吃两顿,早上收排剖完鱿鱼晾晒后,吃过早饭就入睡,一直到下午收完披晒的鱿鱼干后吃晚饭;饭后各就各位,准备生产工具,乘天色未黑把竹排连人一齐放到海面上,点燃煤汽灯,做好鱼饵就可以掣鱿鱼了。


这时母船上留有船老大、观排、副大等人员。观排船老大这一夜责任重大:一是要掌握竹排动态,注意安全生产,观察往来船只的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碰撞。二是在母船上的人员要全面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有时要把母船驶到竹排边送点心或生产必需用品,如果渔事发旺还要把一些鲜鱿鱼和杂鱼先行送到母船处理,减少占用竹排的空间影响操作。三是在母船上的船老大会根据海路(生产情况的旺淡)决定是否迁徙渔场,通常是在海路很差的情况下才会连夜收排徙渔场,在没有对讲机的年代子母船的联络,主要靠灯号手势传递海况信息,并通过观排人员与船老大沟通决定是否徙渔场,进入对讲机年代船与船对渔场的信息可以相互通气,但是也有一些人对生产的保密。夜间收排或拖带竹排徙渔场是很不安全的,也是讨海人的大忌,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进行的。


在外海生产的日子是艰苦而且枯燥的。一个汛期有时要达一个月,闲暇之时也只能“上笨(甲板)看涌鼓,下堵(船仓)讲查某”,如遇到无海路,风平浪静的时候,竹排与竹排靠拢在一起“讲天掠皇帝”,也有交流讨海情况;有时小百只的大船竹排靠拢在一起,船火、竹排火交相辉映,使整片海域变成不夜城,一些年轻人有时也会拿出笛子、口琴来一曲,有唱有吹的煞是热闹,苦中作乐,暂时使人们忘却疲劳。

在外海鱿鱼生产最怕的是风雨时,因为这些气流情况是气象预报预测不到的,经常造成连人带排翻到海里,幸亏下竹排的人识海性,一般只损失一些工具,人身安全有惊无险,但对水性差的人另当别论,曾出现翻排死人的事故。在海上使用淡水要受到限制的,因为淡水只用于做饭,其节约用水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船用的淡水都是用木制的水柜装或直接放在船仓底,经过长时间海上颠簸,水是混浊不清的,做饭时要先打一桶起来,通过沉淀过滤后方可下锅煮饭。有时因旺季入港补给会影响生产,因此在外海船与船借水借米是经常的事,所以船在外海用淡水刷牙、洗脸是一件奢侈的事,更甭提洗衣服和洗澡啦。



小岞鱿鱼作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经过了木帆船时代、机动船时代,由手掣发展到灯光诱捕,由内海进军外洋,由小舢板发展到塑胶泡排,鱿鱼人耕涛耘浪,用弄潮儿的不屈勇气与大海角逐,与风浪斗争,经历丰收的喜悦,死亡悲痛,一代又一代手把手传承下去,为小岞渔业撑起半壁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