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 | 于秀芬/锅鱼粑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13:39:33

 

 

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地处胶东半岛的我们,既靠山又靠海,所以山上长的海里游的,都可成为餐桌上的美食。


我最喜欢的是有着胶东地域特色的锅鱼粑粑。锅鱼粑粑,不仅是口中的美食,而且整个制作过程也是一种视觉味觉享受。


秋天,母亲总是挑选出个大,成熟饱满的春玉米,晒干、掰粒,簸箕扬去杂屑后,加工成玉米粑粑面粉。同样挑选当年的黄豆粉碎成豆面。集市上买回新鲜的小黄花鱼、红鞋鱼、逛鱼,洗净后备用(也可以选刀鱼、鲅鱼等其他鱼类)。大铁锅内加入适量的花生油,6成热后手提起鱼尾,逐一将鱼的两侧过油,然后放入大料、姜片、红椒、葱段、酱油、陈醋、盐,锅中加水至没过鱼为止。大锅灶门里加入木柴,红红的火苗舔舐着锅底,火势越来越旺,“千滚豆腐万滚鱼”,随着煎熬时间的增长,鱼也越来越有味道。


取玉米面、豆面按3:2的比例放于面盆中,取一只碗,倒入少量的小苏打,加水调匀后,将调和好的苏打水缓缓倒入面盆中便倒便调和,充分调和均匀,待锅热后,手取一块面粉团,在左右手掌中反复团和,团好后透过锅中升腾的雾气,右手“啪”的一声将粑粑快速准确地烀在沸腾的鱼汁上方,沿锅一个个整齐贴满围成一个圆圈,刚烀上的粑粑由于惯性会向下滑动,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部分浸入鲜香的鱼汁里,而粑粑的背面则被锅底后期的慢火烘烤成厚厚香脆的粑粑干,一个粑粑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待锅中汤汁浓稠后熄火,打开锅盖,只见每个粑粑都乐开了怀,笑成两半。鱼的缕缕鲜香,粑粑甜香扑面而来,用铲刀铲下粑粑,鱼盛盘,撒上葱花、香菜,浇上鱼汁,上桌,鲜嫩嫩的鱼,甘香松软浸着鱼汁香的粑粑,爽口爽心的粑粑干,香气满桌满屋,令我痴迷到不能自已,情不自禁地围着饭桌大快朵颐,母亲笑着地劝我慢吃多吃点,一会的功夫桌上的粑粑鱼便一扫而光,真是过瘾极了!


粑粑鱼,是饭桌上最佳的饮食搭档。让人们吃出营养,吃出美味,吃出健康。


锅鱼粑粑,不仅是百姓餐桌上的最爱,如今各大饭店宾馆都有着它的踪影,上桌率也特别高。只是饭店里的粑粑大都来自于加工店,不仅薄薄的如同一张纸,表面上浮着油,里面还添加了糖等其他物质,吃起来便没有了玉米原汁原味的清香与甘甜。每每想起锅鱼粑粑,我的内心总是涌起一股暖流,温馨的画面在记忆的脑海中一一浮现,难以割舍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反而越来越清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自己也尝试做了几次,只是每次不是鱼的咸淡掌握的不够好,就是粑粑发干发硬,少了绝佳搭配的味道不说,也远远没有母亲做的那样松香可口又干脆爽甜。


表妹硕士毕业后留在外地的城市执教,每次暑假回家必吃锅鱼粑粑,“你们那有吗?”


“有,只是鱼里添加了多种调料,没有了海鱼原有的鲜香,粑粑也没有家乡的香甜。包括红烧肉也是一样,都不是原汁原味,习惯了老家的风味,还是家乡的饭菜味道鲜美啊。”望着桌上丰盛的海鲜菜品,她一边狼吞虎咽一边感慨不已。于是每次返回,大姨总是大包小包准备齐全,刚刚从冷封库里提取的苹果,当地海产品包括各种鱼、对虾……


锅鱼粑粑,不仅是沿海居民延续几代的传统美食,更是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始终牵引着远方游子的心,永生难以忘怀。


锅鱼粑粑,是跨越千山万水的念想,是心上的一缕乡愁,才下眉来,却上心头。





作者简介:


于秀芬,笔名云上云上,山东威海文登人,文登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喜欢文字,惟愿在文字的清芬中不断前行。文章散见于《文登大众报》《文登文艺》《山东商报》《四季文学》《作家世界》《散文选刊》等以及文学平台和各大文学网站。


【声明】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转发,需注明来源济南文峰书院。纸刊采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投稿须知

 

济南文峰书院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公益性文学艺术平台,倡导纯净写作,不开设打赏功能。为确保平台健康运营,常年面向全球华人征集优秀作品。


文学作品:以散文、诗歌、故事、随笔、小小说为主。文章字数控制在3000字以内,诗歌3——6首,特别策划篇数和字数不受限制。


注意事项:、个人的言论,否则文责自负。文稿一律采用word格式,检查无误后将稿件电子版、作者简介、通讯地址、手机号、一至两张近照,一起发至本平台电子邮箱。


本平台不接受微信投稿,亦不刊发其他平台已标注原创的作品和没有作者联系方式的稿件。投稿作者必须关注本平台并加总编微信,以便沟通。

济南文峰书院微信号:jnwfsy

书院邮箱地址:jnwfsy@163.com

 

总编:一清 (文峰山人)   微信号:yiqing3979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