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一线 杜国平老师教你如何控制对虾养殖水环境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2-06 00:03:59

以下内容是根据广东海洋大学杜国平老师在全球水产华人总群(QQ群号:245296163)中交流录音所整理,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特此感谢杜老师全程协助整理!本文为第二部分内容,全文内容请进入『阅读原文』查看!


杜国平简介:



第二部分

露天对虾养殖池塘的培水


第一,培水就是培养基础饵料 ,也就是培养适度的浮游植物(藻类)和浮游动物(枝角类、桡族类,虾苗可以吃的)。


第二,培水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利用藻类的营养盐(即肥料)促进藻类生长,来培养浮游动物的一个过程。肥料可能是你直接加进去的,也有可能是有机物直接降解矿化之后产生的无机营养盐。比如用石灰处理底泥之后根本就不用施肥,它就会肥起来。因为如果底泥有机质比较多,里面营养物质很丰富,用石灰处理底泥的时候,其中的营养物质在进水的时候就会融到水里。


第三,肥料可以是无机肥、有机肥、生物肥,或者是它们的混合肥,关键是量一定要适度。刚才提到底泥本身就有肥料储存迁移的部分,所以进水的时候肥料会慢慢的迁移到水体。


第四,藻类吸收同化营养盐是有规律的,氮肥、磷肥和其它的微量元素,包括碳源等等营养物质都需要按一定的比列来吸收的,肥料不是说单一的某一种就可以了,而是各种肥料都需要具备,并且要一定的配比,才能符合它的需求。其次,大量施肥或者持续施肥之后,没换新水,藻类就可能消耗比较多的碳酸氢根等无机碳源和微量元素。水里面本身是有碳源和微量元素的,但是不多。在大量的藻类长起来以后,会消耗比较多碳源和微量元素,这样剩下的碳源和微量元素就少了,所以藻类就不能继续活下去了。因此,藻类起得快浓得快倒藻也快。一般情况下,水倒藻了以后,如果没有换新水,常规的施肥追肥都没有太大的用,因为水体里面实际上缺少的是碳源和微量元素。这时,须换(加)新水或补充水体缺失、而肥料也缺乏的藻类(微量)营养物质。


第五,养殖的中后期,水体中氮代谢产物比较多,这时就不需施氮肥,因为水中氨氮或亚硝酸盐都比较多,再施氮肥就是多此一举,但一般需补充其它的微量元素和碳源,所以中后期要补充藻类微量元素和碳源。


第六,换水其实就是补充微量元素和碳源的一个有效途径。很多时候,对虾养殖中后期水浓藻老,每换一次新水,藻类会更新长旺一次,而且,水越换越浓。这就是补充微量元素和碳源的缘故。


第七,利用菌类等微生物将池塘中的、特别是养殖中后期产生的大量有机物降解(或分解)矿化,从而提供藻类所需的营养盐。这就是以菌类等微生物调水养水的道理。但是,养殖水体中,微生物促进有机物降解矿化过程中大量消耗溶解氧。所以,在使用菌类等微生物调水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增氧,严防微生物分解矿化有机物等过程强烈耗氧而引发缺氧并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养殖中后期水体中菌类微生物所需的氮、碳比例失调,也要注意补充大量的有机碳源。


藻类的主要生态作用


露天池塘里的藻类起到什么作用呢?主要有以下生态作用。


第一,在有光照和营养盐满足的条件下,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氧,为水体增加溶解氧。藻类光合作用增氧只能在满足光照和营养的条件下进行,并仅限于白天有光照的上中水层发生。夜间,或虽白天,但透明度低的水体的中下层缺乏光照,就不会发生光合作用。注意,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不产氧。


第二,作为生物,藻类也要呼吸,藻类的呼吸作用要耗氧,并放出二氧化碳,使水体pH值降低,这与光合作用刚好相反。藻类自身的呼吸作用无论白天黑夜(不论水层)都要进行,除非藻类死亡。有朋友说“藻类在夜间是不怎么耗氧”,这个观念是绝对错的。藻类,不管白天黑夜都消耗氧,如果不耗氧,它就会死掉,因为它是生命体。


藻类(包括菌类等生物)的呼吸作用白天黑夜都在进行,而光合作用只有在白天有光照的水层时候才能够进行。一般地,池塘水越深、水越浓(透明度越低),白天有光照的水层相对比例越低,整个水体光合作用增氧效率越低;相反,整个水体水中藻类(包括菌类等生物)的呼吸作用越强烈。因此,水深、水浓(透明度低)地水体尤其底部更容易缺氧。


因藻类光合作用与藻/菌等各种生物呼吸作用(包括有机物降解矿化和还原性无机物氧化)的耗氧,昼夜变化,周而复始,故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呈现相当明显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规律。简单地讲,溶解氧昼高夜低,上高底低。


第三,(藻或光合细菌)光合作用吸收而降低甚至消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因为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本身就是藻类的肥料(氮肥),光合作用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的过程就是净化水质的过程。


第四,生产实践与实验证明,藻类正常增殖的过程,对弧菌等有害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五,微型藻类是浮游动物的饵料,浮游动物又是对虾的活饵料。所以,尽量提前培藻,让浮游动物能够充分增殖起来,这样虾苗放入池塘后就有营养丰富的天然活饵料吃了,这是第一个好处。其次,培育基础饵料过程持续较长时间,水体水质相对稳定的时候我们再放虾苗,一般会比较安全。当然,还有推迟和减少饲料投入有利于水体环境维护、提高对虾机体免疫力和降低养殖成本等其他一些好处。


第六,适度的藻类,形成一定的水色和透明度,有一定的隐蔽作用。对虾逐步长大后是底栖生物,它喜欢阴暗的地方。所以,藻类形成一定的透明度,替它创造更好更适合的环境条件,它就能够健康成长。


当然,底质差得池塘,对虾伏底(时间长很容易出问题,这种条件下,鱼虾混养就有优势了——鱼虾混养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鱼(或其他混养生物,选择原则——底层、活动范围大、不吃或少吃活虾,个体稍大)撵得对虾到处跑,这就是底层生物搅水——有效防治底层缺氧!!!现某些混养鱼类吃活虾远胜于吃死虾,单纯依靠吃掉死虾切断传播几乎不太可能。


前面藻类六大主要生态作用中,我认为,前四个作用是最重要的。其中,三大正面作用——也就是增氧、吸收氨氮和亚硝酸盐,净化水质和抑制有害微生物。但是还有一个负面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溶解氧的负面作用。这三个正能量和一个负能量的彼此消长,直接影响到水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对虾的健康与安危,必须高度重视。


藻类的老化或死亡对水质的主要影响


藻类的老化或死亡对水质主要有4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总体来说藻类的老化或死亡直接对水里面的溶解氧造成影响。一旦水体藻类趋于老化甚至死亡,水质急遽恶化,往往三两天对虾就会出毛病甚至大量死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第二,藻类老化或者死亡会加快产生或积累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倒藻之后,氨氮、亚硝酸盐就起来了。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藻类如果能够正常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那么藻类就会把氨氮、亚硝酸盐作为营养盐吸收,所以一般不会积累较多的氨氮、亚硝酸盐。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浓度高,首先因为对虾产量高其代谢强烈源源不断大量产生,其次就是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受到影响,藻类无法高效吸收利用氨氮、亚硝酸盐,才会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积累越来越多,从而直接对对虾造成威胁。硫化物在缺氧的时候产生。只要有一定量的溶氧,硫化物都是不可能产生或积累。硫化物都集中在底层尤其沉积物中或悬浮物内部,因为底层很容易缺氧。海水养殖水体比淡水养殖水体更容易形成硫化物,因为海水里面硫酸盐很多,缺氧的时候很快就能还原成硫化物。这也是为什么说海水的对虾更加难养而淡水的相对好养的原因之一。


第三,藻类老化死亡了以后,弧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激增。


第四,在以上几方面的不利影响下,环境恶化导致病害越来越严重。


露天池塘正常情况下都有藻类,只是藻类多少不同。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藻类不要太浓,有相对较高的透明度,有利于充分激活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水体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溶解氧氧,吸收氨氮、亚硝酸盐净化环境,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增殖。活藻增氧优化环境这是核心,防病的关键。


活藻增氧,优化环境,池塘生态防病的关键


在大规模培育并使用活体藻类培育对虾苗时,细心观察并比较实验结果可以发现——藻类在生长的初期抑制弧菌的能力是相对较弱,而藻类处于指数生长阶段中后期其抑制弧菌的能力增强,但藻类老化死亡后其抑制弧菌的能力就消失了,有害微生物会更容易增殖起来。


因此,生态防病的关键一环是活藻增氧,抑制弧菌等有害微生物。





前面的两个图就是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虾苗最好的天然饵料)。


下面的图是,11年前一个高位池的水色透明度情况。这水太浓太老了,只有十厘米左右的透明度。白天,仅表层二十多厘米的水层的藻类能够感受到太阳光照而进行光合作用,水体中层和底层完全缺乏光照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水体中层和底层都是容易缺氧的。之前一般天气下就已经有对虾偷死的现象,遇到阴雨天则整个水体就会严重缺氧,从而导致对虾大量死亡。这种“肥水”水质11年前并不多见,但近年来却非常普遍,而近年来虾“病”越发严重越发普遍,其实这病害往往跟这些“肥水”养殖模式直接相关。


近2年部分养殖户对“肥水”养殖模式有所反思,并抛弃这些“肥水”养殖模式,转而采用“瘦水” 养殖模式,提高透明度而降低了病害风险。


其实,对虾所谓“早死症”等病害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过去一直都有,只是没有那么严重而已。现在所谓“早死症”等病害太普遍太严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搞清楚养殖模式的利弊,盲目肥水,导致水太肥太浓,水体藻类和菌类等微生物的呼吸耗氧过于强烈,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增氧能力,就容易出问题了。

全文内容敬请关注中国水产频道(www.fishfirst.cn)!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