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神秘了!青海这个地方,海虾和贝壳堆积成山···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4-20 21:39:53


    把最美的贵南声音,传递给你  ❤     



时政 | 民生 | 热点 | 民俗 | 文化 | 新闻





  远古的青海柴达木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由海变成了湖,剧烈的造山运动在造就南昆仑、北祁连、西阿尔金山的过程中,也造就了众水向盆地中心汇聚,后经过无数次地质变化,湖水枯竭,贝类转向中心水洼,为求得最后的生存,挤往诺木洪北边这一最低处,形成了今天的壮观景象,贝壳梁是柴达木盆地演变中的宏伟篇章。



古特提斯海悲壮退去


  记者曾看到两块化石,一块是泥沙聚合的贝壳化石,一块是浮雕般的海虾化石。这两块沉甸甸的化石一下点燃了记者的好奇心,这两块化石都出自都兰诺木洪,其中贝壳梁的化石,十年前记者就见过;另一块色泽黝黑,质地坚硬,凹凸感鲜明的海虾化石是第一次看到。这两块化石,代表着海西柴达木地区两处奇特地质景观,海虾生物化石取自江门沟的海虾山。


  后来记者从青海省的地质专家那里了解到,大约距今一亿年前,柴达木盆地还是一片古海——古特提斯海,随着欧亚板块的漂移挤压,喜马拉雅山脉隆起亚洲脊梁,青藏高原如史诗般崛起,柴达木盆地与四周发生地质断裂,海水流向低处,古特提海逐渐地缩小、海水中生存的贝类们,为了求得最后的生存,开始它们慢长、神圣而悲壮的求生之旅,争先恐后地涌向最低处,前赴后继、越积越多、越爬越高……无以计数的贝壳,层层叠叠地堆积在一起,形成一条长两公里的山梁,其中泥沙聚拢的贝壳造型千姿百态。屏息聆听那每一枚贝壳,其中都有远古海浪的潮音……


国内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地层

  诺木洪是都兰县的一个乡镇,也是沿青藏公路前往格尔木的必经之地。


  贝壳梁位于柴达木腹地,距西宁500公里,在都兰县诺木洪乡境内的努尔河附近,有一道长约2公里左右,宽约70米的小丘陵,当地人称贝壳梁。揭开贝壳梁表面薄薄的盐碱土盖,人们发现下面竟是厚达20多米的水生物贝壳堆积层。大的约一元硬币,小的约拇指盖大小,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层层叠叠。贝壳的轮廓、纹路都清晰可辨,仔细看,有的贝壳中还能看到珍珠,不过已经钙化,与贝壳胶结得十分紧密。它们凝固在泥沙中的形态,使我想象到了潮水的力量,将这些小生物一层一层地推成这道贝壳梁,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是迄今为止我国内陆盆地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地层。地质专家朱俊才曾对媒体说:“这里的贝壳地层是研究柴达木盆地以及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数万年以来的气候变迁、盐湖演变乃至预测今后气候变化趋势的宝贵地质资料。”


江门沟的古海枯了石却未烂


  位于贝壳梁不远的江门沟有一座海虾山,与地平相对高度200米左右,山上全是青黑色的海虾化石,密密麻麻如浮雕般镶嵌在岩石之中,它们的质壳清晰可辨,石体上似乎还有油渍渗出,数百万、数千万海洋生物演化为石,堆积成山,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


  海虾山层峦叠嶂,芳草如茵,平均海拔4000米,四面昆仑山支脉环抱,交通闭塞,游人罕至。只有牧人的马蹄才会偶尔踏响那个与世隔绝之地亘古的沉寂。 远远望去,一座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相对海拔在3500-4000米的小山,山体如漆似染,黝黑凝重,几条细若游丝的泉水自岩隙间涌出,在山脚处汇成了一条清浅的小溪,溪水清冽。

  山脚下是细碎的沙砾和风化了的片石,寸草不生。峰腰及山顶向阳一面约70多平方米,皆大虾化石,呈青黑色,阳光下闪闪发亮。这种化石,不是一般巨石切面,仅显示虾的平面形象而已,只见成千上万只大大小小的海虾,完整地嵌在石岩之中,远望似造型奇特的浮雕,琳琅满目,不由使人惊叹大自然造化之功。


  大山中发现一只虾的化石不足为奇,但亿万只虾演化为石,堆砌成峰,却是世所罕见。造化使柴达木的古海从地质年轮中消失,却把地球的生命轨迹,鲜明形象地刻在了昆仑山脉。阳山腰际草丛中铺满了大大小小的沉积岩,青黑色的岩块嵌满了数不清的瓣腮类和腹足类贝壳化石,乍一望去,如同浮雕。置身于此种情境,不得不让你屏住呼吸,穆然伫立,仿佛哪怕是最轻微的举步,都会踏碎这些寂寞的生命;哪怕是最温柔的呼吸,也会惊扰了这些古生物跨越了无数个世纪的梦。


  当年无助的水族们,逃难时拥挤在诺木洪及江门沟那惨烈的一幕,生命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海枯了,石却未烂

贝壳梁包含了怎样的秘密?


  关于贝壳梁的形成,地质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贝壳梁是海水退却时大海中最后的生物。也有的学者认为,贝壳梁漫山遍野的贝壳并不是海洋化石,而是距今只有数千年的湖泊消失留下的湖底沉积物。但是,为什么戈壁滩中只有这么一个地方存在贝壳,而其他地方却没有贝壳的踪迹呢?按理说,在地理位置比较低洼的地方才是贝壳最后生命的场所,可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贝壳梁却是比较规则的一个山梁,在它附近的湖水中为什么没有贝壳的踪迹呢?


  专家推断,贝壳类生物是浅海动物,它们的移动范围很小,活动能力也非常有限。所以,贝壳梁中的贝壳可能是在一种巨大的外力作用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些贝壳聚集到了一起,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情形。但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秘力量呢?也许是这些贝类被袭来的沙浪埋藏,经过许多年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也许是在难得一见的地质构造运动后,这些浅海生物集合在了最后的水洼中。这些仅仅是推断,贝壳梁的成因还需要地质专家进一步地研究得出最终结论。



  从事过多年地质研究工作的王秉贤说,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贝壳梁做过正规的考察,但是从他们所做的初步研究来看,贝壳梁不可能是由于海洋的消失而产生的。根据古地磁磁性年龄来看,贝壳梁的形成是在距今约十五万年前,而造山运动是在一亿年以前。同时,如果是一亿年前的贝壳,现在应该已经成为化石了,但这些贝壳与现代的贝壳没有很大区别,还没有石化,因此还有待科学求证。

  他曾假设了贝壳梁的形成过程:柴达木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在无数次旱风与干燥的交替演变中,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泱泱大湖渐渐干涸露底,旱风挟着飞沙威胁水族。贝类为求得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北面一带是盆地最低洼处,贝类们成群结队地涌来,在古河道上越积越多。不知何时,河水改道,旱象加剧。风沙狂戾之下,贝壳们全部灭绝,只留下贝壳的堤墙,大海退去,死亡来临……




来源:西宁晚报




大家都在看


【点击预览】

贵南视频新闻【点击预览】    


       多彩贵南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