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上海3D打印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10-08 09:12:28

种植导板

   “争取到2025年,全市培育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内领先的提供3D打印设备和服务的企业10—30家;创造若干有特色、有品牌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使上海初步形成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区域特色明显、国内一流的3D打印技术研发与产业基地,力争全市3D打印产业链的规模化。”这是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提交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就上海尽早谋划布局3D打印产业发展提出的建议。此建议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并被相关职能部门借鉴和采纳。

  在近日举行的“3D打印产业发展创新研讨会”上,与会者就上海在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把握3D技术发展先机建言献策。

  3D打印发展进入快车道

  大规模定制、个性化需求正在成为一种趋势:4年前,第一辆由3D打印机“打出来”的汽车问世;3年前,飞机首次被“打印”而成;2年前,人造肝脏组织被“打印”了出来;今年8月,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为一名12岁男孩植入了3D打印脊,属全球首例;也是在8月,10幢3D打印建筑在上海张江高新区青浦园区内交付使用……可见,3D打印彻底解放了设计,使得创造变得自由起来。

  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何仲云说:“3D打印让原本复杂的工业制造变得简单。美国GE公司在发动机喷嘴制造时引入了3D打印技术,以前需要20个零件,现在集成在1个零件上,不仅减重、增效,而且还可以拥有高性能。”

  “它改变了文化创意的理念和方法。”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路滕新说,“从前,你的设计图纸必须符合铸造工艺,否则将无法被制造出来。如今,你只要有一台3D打印机就可以了。”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戴尅戎概括的那样:“3D打印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仅是在医疗、汽车、航空领域,而且涵盖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它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戴尅戎院士以自己从事的专业举例说:“3D打印可以满足医学领域的个性化、精确化和远程化需求。通过3D打印而成的假体模型能帮助医生精确诊疗;针对不同需求,能直接‘打印’出各种形状和要求的个体化植入物。此外,远程会诊也变得简单和精准,对方医生只需把片子传送过来,接收的医生用3D技术进行还原,诊断后再编发程序发回,对方直接通过3D打印机打出来。”

  材料研究动力不足

  既然未来任何材料和产品都有可能用3D打印机去打印,任何领域、任何人都有可能用到3D打印,那么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呢?

  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史玉升说:“可用于打印的材料品种少、价格贵,极大限制了3D打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此外,部分可打印的材料性能低,制造出来后多数无法直接用作功能零件。”

  上海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吴玉道也认为:“尽管3D打印的社会需求在快速增加,但制约产业升级的共性材料技术难题仍然处于无人攻坚的状态,很多企业研发新材料的动力严重不足。同时,材料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的水平比较差,比如,国内有一些研发高分子耗材的企业有能力提供这些产品,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生产链。此外,国内目前还缺乏对3D打印材料和制品的检测标准和制成评价。”

  有资料显示,受到材料发展的制约,国内3D打印产业化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2011年,全球3D打印技术实现的产值约为100亿元,而中国只占3亿元左右。

  产业链布局有三重点

  “3D打印产业链,应包含材料与元器件开发、工艺开发与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与应用3个产业。应成立3D打印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发布3D打印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后确定产业细分。”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建议:政府部门要着手构建公共服务平台;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技术及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成立行业协会,发挥规范和监督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和产业技术标准,宣传推广3D技术应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强化外部资源获取,支持企业成立境外研发中心;完善技术成果评价体系和技术转让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对初创企业提供担保,引导创投基金投向3D打印产业。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