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慎重!停料控料就一定能有效控制虾病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2-03 22:31:02


      大伙都确实被虾病整怕了,但是控料就真的能有效控制虾病吗?

       很多厂家技术员、专家都提到通过控料来防控疾病,其目的是减轻环境的污染和对虾肝胰腺的负担,从而促进对虾疾病的康复。

       早期的过量投料,不可否认是加重了对虾肝胰腺的负担,其主要表现在暴食直接造成肝胰腺的负担过重,造成代偿性肿大发红,甚至造成肝功能受损病变。同时早期的虾苗活动力差,没法将池底的饲料吃干净,过多的剩料会在水底发霉腐败,使底质提前恶化。

       因此,养殖早期的合理控料是必须的。但不论对虾发生了什么疾病,都采取停料或只投少许料的做法,是否合理呢?

①如果是暴食引起的肝肿大、发红,肠道肿胀发红等,通过控料确实可以使之自然恢复健康。

②如果是细菌、病毒感染呢?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控料的做法,就会增加健康虾吃食死虾的比例,而病死的虾恰恰是重要的传染源,其结果无疑是加速病害的爆发。

       而这种做法往往还会给养殖户造成一个假象:停料促使健康虾为觅食将死虾吃掉了,让人感觉死虾少了,“眼根”似乎清静了,但事实上虾塘里对虾的数量也在持续减少。而且有很多池塘看起来已经没有死虾了,但一投料就又有死虾出现。所以细菌或病毒感染时,通过停料控制,恢复后成活率一般都极低。

③如果是环境恶化、有毒藻类过多而出现的病害,停料后料台里看到的都是绿色、红色的粪便,这说明对虾都在吃死虾和死藻,情况将会跟感染的一样,加速对虾发病,肝脏萎缩,水虾多,生长慢,甚至死亡,恢复后成活率也极低。

     为了防病,过分控料,又是否可取呢?

       早期的对虾生长快,对营养的需求较高,所以在水不够肥、饵料生物不充足时过分控料,难免会造成虾苗因营养不良而生长缓慢,蜕壳周期拉长,体质瘦弱,抵抗力差。这时,只要稍有些水质、气候的变化或病原体的滋长,都会很容易引发疾病。

       在上半年的技术服务中,发现因过量控料引起的对虾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现象很普遍。在早春和秋季养殖中,养殖前期正是梅雨和高温低压的天气,对虾在不良气候下,容易潜伏池底,池底的纤毛虫就会附着在幼虾的体表。本来白对虾体表附着少量纤毛虫并无大碍,正常蜕壳就可以了。但因营养不良,体弱和蜕壳周期的拉长,自然导致纤毛虫在甲壳上“疯长”,最终造成蜕壳不遂死亡(偷死)或爆发白斑病等疾病。在近几年的技术服务中,由于纤毛虫引发的疾病也是十分常见。

      因此可见,盲目的控料和停料,非但不能真正控制和预防疾病,还可能导致对虾疾病发生和加速感染扩大、甚至死亡。近几年的养殖中,发病池塘产量极低的很多,其中不少都与盲目控料、停料有莫大关系。

     那么,我们应如何合理投料呢?

       在放苗后,根据水中生物饵料的密度决定投料的时间、数量。

       当水体浮游动物(俗称:水蛛)多时,适当推迟喂料。在观察到浮游动物密度减小时,开始投喂。开始时每天按20克/万尾苗的数量在投料区进行投喂,每天递增20-30%。

       到放苗后16-20天(冷天20-25天),开始按饲料台的吃食情况增减投喂量。投喂的饲料用胆汁酸、乳酸菌和电解多维拌料使用,一方面可以减轻肝脏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率;另方面可以防止长霉腐败、恶化底质,还可以增加池底有益菌数量。

       在养殖中后期,考虑到环境自净能力和高投料量带来的内源污染的矛盾,应严格控料。但实践证明,在水体中生物饵料不足时的投饵率低于2%,对虾基本不长或生长缓慢。对虾很瘦弱,活力差,卖相也不好。所以中后期的控料是个关键的技术。

       当水较瘦时,增加投饵量,满足对虾的生长需求;水较浓时,泼洒活化的微生物和碳源,补充总碱度,使池塘中的悬浮有机质变成“生物絮团”,作为生物饵料,同时减少投料。





专注水产动物肝胆肠道健康。

加小编微信,期待与您更多交流。

18615208119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