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紫)我的扶风游记——美食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13:39:33

中意的扶风名小吃

        我的扶风游记——美食篇

    扶风美食小吃太多了,好中意鹿糕馍、扶风功夫锅盔和槐花麦饭,下次再来吃。


鹿糕馍

    唐时建都长安,由于扶风鹿糕是一种远近闻名的食品,进京办事皆带糕,作为旅途食品,或馈赠京城亲朋好友,便流传下“扶风鹿糕京城走”的美言。

     扶风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是周秦的发祥地。唐置为湋川县,后改名扶风县。这里地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腴。古老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也孕育丁不少名特食品。凡到过扶风县的人,几乎无不盛赞扶风鹿糕馍独具特色,别有风味,酥香可口。“岐山挂面,凤翔的酒,扶风鹿糕京里走”。这是关中西府一带流传的关于名特产品的民谣。扶风鹿糕是一种烤馍,是久享盛名的地方风味食品。扶风鹿糕馍是一种圆形的烙馍,又名鹿糕干粮。形似满月,碗口大小,厚寸许,皮薄如纸,内外一色,白中略带乳黄,背面微微隆起,正面中间有一小小圆坑,坑中装饰有一胭脂印染的朱红小梅花鹿图案,故名“鹿糕”。整个造型别致奇巧,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扶风鹿糕的产生,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由重阳节的应节食品“重阳糕”演变而来。《岁时记》云:“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唐六典·膳部》又称它为“九日麻葛糕”。这里的“上置小鹿”就是在糕面上缀饰有鹿的图案。唐时建都长安,由于扶风鹿糕是一种远近闻名的食品,进京办事皆带糕,作为旅途食品,或馈赠京城亲朋好友,便流传下“扶风鹿糕京城走”的美言。

  扶风鹿糕是选用上等小麦特制的细白面粉,先合水发酵,后搅拌揉搓,调得十分干硬,再加香油或猪板油、鸡蛋及五香调料,用木杠在案板上反复压揉,直压得光如泥,再揉成长条,等分成团制饼,放在锅中,先武火后文火慢慢烘烤即成。有咸、甜两种。小吃特点,不干不硬,不顽不软,脆酥香醇,美味可口,久贮不霉变。因而,凡外地来扶风之人,除一饱口福之后,走时总要带上一些,作为旅途美食干粮,或带回家中以作珍品,供家人亲朋品尝。扶风本地人,四时八节走亲会友,也总要带“鹿糕馍”,作为上等礼品以表敬意。



扶风功夫锅盔

    功夫锅盔内熟外黄,麦香纯正,油香隽永,咬一口满嘴清香,嚼一阵满嘴生津,堪称民间食物中的一大美味!

    扶风功夫锅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周文王时期,锅盔就被用作兵士的军粮,在西府周原一带,至今还有一个锅盔品种叫“文王锅盔”。到了秦代,锅盔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当时秦军行军时为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直径约五六十厘米,厚约15厘米。而且携带方式也很独特,士兵将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饼上钻两个眼,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背各搭一个,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此外,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此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作“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声名远播。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其带上,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据说,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之计,其灵感就来源于秦军的“锅盔吃箭”。秦军能力克群雄统一六国,、军事、经济等原因外,“锅盔”作为战士的主要干粮,也有着突出贡献。


槐花麦饭

  槐花麦饭的制作,只是一代代人继承并不断创新而已。暖暖的春,带来了绿绿的山。微风轻拂,各种花香弥漫在整个春天。迎春羞涩地掉了花瓣,槐花在大家的期盼中招摇在树间。期待了一年的舌尖,在领略野菜的盛宴之后,终于等到了槐花盛开的时节,这个季节的槐花含苞待放,这个季节的槐花闻风飘香。于是,久违了的槐花麦饭,走进了一个个吃货的怀抱,香喷喷的槐花麦饭配上韭菜辣椒,扶风人说“好得很啊”,宝鸡人说“好吃太太”,岐山人说“美得很”。扶风人、岐山人只要是地地道道的西府人,吃槐花麦饭是一种习惯,也是春天特有的情结。说完了是不是特别想知道怎么做呢?咽下一口水,仔细看完,你也能将槐花麦饭收入舌尖。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