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报书画课堂】视频 喻建十 · 书法技法讲座(一)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2-03 02:53:36

  喻建十,天津美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系教授,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会员、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会员、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文联委员


书法章法导引

弁言

  任何一种物象都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当我们面对大千世界纷然杂陈的物象时,往往第一眼感觉到的是各种不同的形式,而不是属类。当然,客观物质的内在属性是形成其外部特征的根本,但形式,尤其是外在形式,却是我们观察物象时所得到的第一视觉印象,尽管这个第一印象有可能只是片面的表面现象,但却是最基础的。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讲,只有那些既能对观者产生强烈刺激,又能充分表现出内容的形式,才是完美的艺术形式。

  当我们将一幅书法作品放置于展厅时,书法作品便从“案头艺术”变成了“壁上艺术”,观赏者和作品之间便有了一定的距离。这时候,观赏者的视域变得宽广了,同时可以看到许多幅作品。如果某一幅能够吸引观者远距离驻足欣赏,大多是因为其某种有别于其他的外在形式引起了注意。只有当我们走近仔细观察,才会看到作品中的线条、结字等细节。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章法就是最外在的、最容易被人感知的形式。

  从传世的书法典籍与书法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前人对于书写方法的诠释重点集中在执笔和结字等问题上,对整体布局的探究有所忽略。虽然曾有一些对章法的探讨,也有如“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之类的精辟论述,但更多的还只是探究字与字之间的纵向关系,即一行字中的上下关系。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章法还要包括行与行之间以及字群之间的纵横关系。书法史上关于这一部分的讲述很少,因此长期以来在章法问题上就产生了创作实践经验的丰富积累与理论总结归纳相对薄弱的矛盾现象,这样的现象会为初学者造成一定的困扰与阻碍。

  从这节课起,我们将通过对章法基本构成规律的介绍来增强对书法的体悟,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家对书法的学习。

第一章  关于“势”的一般性认识

  在日常生活的遣词造句中,“势”一字时常在词语中出现,如“势如破竹”“势不可挡”“势在必行”“势均力敌”,等等。正如艺术是客观生活的曲折反映,文字和文字所表示的概念也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伴随着如上这些描述生活现象中“势”的词语的出现,人们逐渐将这种自然之“势”的物理现象引入书法领域,成为人们进行创作和欣赏的重点。

  总体来看,“势”表现得最充分、最微妙的当属形式的整体构成,而章法则是整体形式构成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弄清楚“势”在章法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对书法章法的进一步研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势”(上)

  一、“势”是一种客观趋向

  什么是通常所说的“势”呢?首先我们应当明白,“势”就是一种事物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客观趋向。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曾经说过:“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意思是一个人即便聪颖过人,如不善于掌握时机,不能顺应客观自然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就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只有趁势而动、顺势而上,才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结果。这就是说,人是否聪明固然重要,但是否能够掌握时机,乘势而动、顺势而上则更为重要,做人如此,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关于“势”的体验。当我们想要接住迎面抛过来的物体时,往往手先要顺着物体抛过来的方向向后摆动一下,并在摆动过程中抓住物体,这样既省力又能稳稳地抓住,并且比双手静止不动地承接运动着的物体成功率更高。这种对于生活中“势”的认知会变为一种生活的本能,这种本能有助于促进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与把握。书法艺术,作为一种表现生活的手段,会将平常生活中对于“势”的理解以及积累的经验应用到书法的审美和创作过程中,这时,“势”与书法便产生了联系。

  在书法理论中比较早而且比较全面提出“势”这个概念的是东汉末年蔡邕的《九势》,此文提出的美学观点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文中指出,书法来源于自然,自然中有阴阳矛盾,此类矛盾会产生“势”,这种“势”是一种自然的趋向,不受人为的控制。我们在创作书法的时候应当适应“势”的发展趋向,不要与之违背、逆势而为……他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势”在书法表现过程中的应用,其中大部分讲的是笔法上的“势”。这篇言简意赅的文字是书法史上谈论形势的一篇经典论文,文中作者明确提出了书法艺术是根植于自然基础之上的形态。因此,自然社会中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发展趋势,必然也就体现在书法形式之中,并借此形成独特的书势。

  蔡邕在这篇文章中还精炼地为我们回答了“势”是什么,以及如何产生势、运用势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我们谈“势”,就必须充分注意到蔡邕这些理论的奠基作用,《九势》是我们在进行形势探讨时必须重视的一篇文章。

  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势”在书法形式构成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也日益加深。到了唐代书论家张怀瓘的文章中,更是将对作品里所体现的“势”的理解与把握,看作学习书法的第一关键。

  张怀瓘曾说“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功”,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想学好书法,需要有传承,要在对“势”已有了解的情况下再去深入研究。张怀瓘在此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书法学习模式,即:识势→加功→变态→异状→神采→玄微→宕逸,可见识势是通往玄微,达到宕逸的第一门径,如果不能够识势,那接下来临摹得再多也不会有很大的成效。在认真“加功”向古人学习后,如果不懂得“变态”,则无法表现出自我的个性,在书法史上也无法取得很大的成绩。我们在现在的很多书法展示活动以及书法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书法家将关注点立足于“变态”与“异状”上,这样会显得造作、不自然,失去了“神采”,这也是因为没能够“识势”。

  由此可见,我们应当把“识势”作为书法学习的重点,带着对“势”的理解去学习、临摹、欣赏作品,这样才能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有益于书法学习的提高。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