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的四条护城河:人工河、孤岛河、专家河、跨界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4-15 06:31:46

调用函数什么是产业互联网?哪里是产业互联网的入口?产业互联网的未来是什么? 图片来自“123rf.com.cn”

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已经接近尾声,下半场的序幕正在拉开。这是2018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前夕,CEO马化腾在公开信中的判断。那么,什么是产业互联网?哪里是产业互联网的入口?产业互联网的未来是什么?为寻求共识,腾讯研究院在深圳举办了腾研识者第二期workshop,与业界及学界三十余名识者共同讨论互联网行业热门话题。在主题分享环节,星群电力集团首席运营官胡佳恒从市场和用户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了在登陆产业互联网彼岸之前,需要跨过的四条护城河。

文章要点:

用户自我觉察的三个故事

进入产业互联网的四条大河:人工河、孤岛河、专家河、跨界河

产业互联网的尽头:产消合一

胡佳恒作主题分享

三个故事与四条大河

哥伦布至死都以为,他航海抵达的是东印度群岛。这是他最初的目标概念,所以哥伦布也将上岸见到的美洲土著称为印第安人(indias,西班牙语的印度人)。

这个故事在反复上演。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时代,探路者涌入新兴领域所进行的许多伟大行动,都是已经走到半路上,突然发现远远超越了最初的概念。

今天,人们发现的新大陆正是“产业互联网”。

为了唤醒和加深大众、特别是投资者的信心,新的相关概念,也像搭积木一样开始严丝合缝的垒向天际。但坦白讲,有时候即使概念看起来众声喧哗,可实际上还是远远不够。原因也非常简单:探索这片新领域,行动会先于概念,也更依赖对“下沉市场”的觉察。

所以接下来,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十年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GDP总量的6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现在,消费级市场已经以支付作为入口,基本完成了互联网化。而工商业产业领域,则几乎都还没有开始真正互联网化的进程。

幸运的是,工商业产业领域还没有开始真正互联网化时,有的企业主已经开始了自我察觉——他们自己行动了起来。我这里可以先讲三个下沉市场用户,自发编织产业互联网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企业主为什么把能耗管理插件当搜索引擎用?

在青岛某橡胶厂,企业主主动给某售电公司打过许多电话:企业主想搞清楚自己工厂的某一道工序——密炼工序的能耗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去调整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满足这个需求并不复杂,花了几天的时间就开发完毕了一个基于平台的插件,用来显示这个工序的数据情况。

但企业主几乎隔几天就打电话问,这个数据是什么意思?那么数据代表什么含义?过去是能源管理人员看能耗数据,现在是企业主自己看能源数据,关心用能的角色变了。过去能源管理人员可能一个月看一次数据,现在企业主一天要看好几次,因为这个企业主把这个数据当作了解自己企业运营的一个链条。当用户一天需要好几次去搜索一个数据时,搜索引擎就出现了。

所有的管理行为,第一步都是测量,测量需要依靠无差别的数据。而能源数据,更聚焦地说,电,贯穿企业运营的几乎每一个环节,正是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无法说谎。那么,位于三四线城市的小企业,有没有企业运营的管理需求,以及随之发展的能源数据管理需求呢?这个故事已经给出了答案。

产业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之一,在工商业企业的产线。入口中的入口,在能源数据管理。

第二个故事叫,你能不能把电波画出来?

我的一位朋友某天来找我倒苦水,原委是这样:他去某高校讲ppt,内容是如何帮助高校宿舍做节能管理,ppt准备了100多页,讲到一半被打断了。对方说,我们对如何节能这件事不是很感兴趣,我就一个需求,你能不能在寝室使用电水壶、电吹风的时候,识别出来,然后断电?

对方花了很大的篇幅去介绍高校宿舍因为使用大功率电器,导致火灾的案例——这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全,而安全事故对高校负责人来说是一票否决的。

从技术上来讲,画出特定电器的电波形,然后进行识别操作,这件事在1990年代已经有海外研究者提出,国内也不是没有厂家拥有类似的技术,只是没有进入这样的特定封闭场景。但这已经和电没有太多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算法和训练数据。

需求已经越来越具体,而且看起来很不合理,可这就是来自能源管理市场的真实需求。

第三个故事叫,别以为农民工刷脸打卡是作秀。

在以往最不可能出现互联网技术创新的行业——比如依赖重资金、高周转的房地产施工行业,互联网化的趋势也已经出现了。

因为工作关系,我们和上海的一家资方打过很多交道。这家资方旗下有房地产开发的建筑施工公司,他们发现房地产行业的利润趋势不可逆转之后,想了很多办法去降低成本,扩张服务链条,其中就包括做建筑行业的互联网标准化软件。不仅自己可以用,而且可以输出给其他的房地产开发商。

其中他们就谈到,要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引入面部识别功能。这是一个种地时“亮出锄头”的动作吗?一开始,我们也是有疑问的。后来经过多次拜访,我们发现这家资方的办公桌上,凌乱得摆放着各种机器,主人很抱歉地说,不好意思,是开发人员在做测试。于是那个之前存在的疑问再次出现:你们是真的在做这个系统的开发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为什么是用面部识别技术,原因非常接地气。

施工总包方总是会遇到分包方因为种种原因消失的风险,这个时候,干活儿的工人只能找到总包方要工钱。如果工人像打卡一样,在每天进场前面部识别,就能统计出有哪些工人,以及上下工时间。总包方可直接将工资打到工人账户上,然后将相应工资在分包方的合同里扣除。因为房地产施工的场景非常封闭,只要把住出入口,面部识别就能发挥作用。

与传统互联网公司“发现需求-商业计划书-融资-产品原型”的开发路径不同的是,这家公司的开发路径是:项目获取-取得资金-用项目孵化产品原型-用项目迭代产品原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靠“预期+免费”模式去培养用户习惯,而是靠“项目+替代”模式去迭代用户习惯。

上面提到的三个故事,前两个跟我的行业背景——传统的电力能源行业有关,最后一个则扩散到了传统行业。从这三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或者感受到不同的趋势。

这些面向产业互联网的产品服务,天生具备以下四点不同:

需求多半从实际有需求的公司孵化出来,而不是平地起高楼;

能孵化出这些需求的公司大多营收正向,而不是烧投资人的钱;

都是用盈利项目进行孵化,孵化即盈利,盈利即孵化;

具备行业内的强复制性。

这看起来没有护城河——也就是技术门槛,好像我是传统行业,我自发启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力量,加上外来赋能的互联网平台就可以了。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这种想法不可避免。但其实横跨在我们面前的,有四条护城河——每一个行业的产业互联网,都可能不一样。

能源互联网将是产业互联网的最重要应用领域之一。聚焦到能源互联网行业,这四条护城河在哪?如何跨过这四条护城河?

人工河:宁要昂贵的人海战术,不要便宜的机器换人

企业规模越大,市场链条越长,越不容易启动——即使你帮他实实在在降低了财务成本。要跨过的第一条护城河,是巨大的成本矛盾:宁愿要昂贵的人海战术,也不要便宜的机器换人。为什么?

2019年春节之后有一条新闻,说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不愿意去工厂上班。至少从2000年开始,每年基本都会出现这样的报道。现在的工厂吸引力下降确实是事实。

22年前上映的电影《花季雨季》里,女主角还能在暑期去生产线打工,大方地和邻座的工友讨论“拉长”是什么意思——拉长,大概就是英文line的意思吧?。在电影里,生产线代表着一个有活力的深圳。

60年前的日本东京,丰田启动不断被后世学习的丰田汽车生产线、丰田精益生产管理法。工厂成为一个国家崛起的发动机,也成为日本“经营四圣”向东南亚企业家传道授业解惑的道场。

106年前的美国密歇根州福特汽车生产线上,无数的工人通过协作,创造出90分钟出产一台T型车的纪录。这时的工厂,第一次取代传统作坊,取代传统薪酬体系,取代工人培养和晋升方式,塑造出现代企业的样子。

所以你看,工厂从来就是企业组织变革的主战场。

但是别忘了,福特生产线员工的日工资是五美元,这样的工资水平,五个半月就能买一台自己生产的T型车。反观现在,许多中国工厂和106年前的福特汽车生产线没有本质区别,甚至还达不到106年前的标准。有的工厂负责人也不愿意机器换人,更愿意用人海战术去支撑订单。巨大的厂房内,两千名员工从早到晚重复机械劳动,工资水平增长缓慢,看不到未来。

为什么工厂不愿意机器换人,依然大量雇佣人去进行机械劳动?从工资成本考虑,机器是更省钱的。只是从企业存活的安全性考虑,用人是最安全的。为什么?

因为人是最好的柔性生产者。中国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