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相城隍庙,百样风味小吃在聚散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4-24 18:36:09


“白相城隍庙”,曾经是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节目,更是春节前后孩子们向往并留下深刻的地方。可以说,许多人的童年是从城隍庙出发的。


今天,“白相城隍庙”的外延在虽然有极大的扩展,“好白相”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但无论作为宗教场所还是旅游景观,上海城隍庙都是中外游客旅游地图上浓笔标出的重点,享受世俗乐趣的保留节目。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年景,我们仰望城隍老爷宽厚慈祥的面容,种种思绪一定会透过缕缕紫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


可以这么说,上海的城隍庙以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几毁几起,几屈几伸,身披兵燹之乱的箭疮与灼痕,此后又不断地被金髹彩绘,无言地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镇到国际大都会的巨变。它那富有戏剧性的命运变幻,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观瞻城隍庙,也是是阅读上海的成长史。


风味小吃,与其说是疗饥,不如说是解馋。点缀于旅游线路中的风味小吃,更是一个个逗人食指大动的节目,香气扑鼻的小吃摊店与争相点尝的食客,鲜活地构成了一种市井气息浓郁的风情,在上海城隍庙内,尤其如此。


城隍庙之所以“好白相”,除了娱乐节目,就在于拥有种种风味小吃。城隍庙的风味小吃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世俗的乐趣始终贯穿于“白相城隍庙”的曲折路线图。


据老上海们回忆,随着移民大量涌入老城厢地区,各地的风味小吃也随之引进,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城隍庙的小吃摊不下一百家。这些小吃大多是小本经营,或肩挑手提,沿途叫卖,或路边设摊,云集闹市,或进入茶楼酒肆串卖,还有些夫妻老婆店,抢占城隍庙有利地形逐渐发展为旺铺。


城隍庙的小吃是随着庙市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


从南翔小笼馒头、开洋葱油拌面、鸡鸭血汤、油氽鱿鱼、赤豆糖粥、单档双档、宁波汤团、鸽蛋圆子、擂沙圆、桂花拉糕、韭菜饼、重油炒面、面拖黄鱼、肉丝两面黄,一直到蟹粉小笼、蟹黄灌汤包、眉毛酥、椒盐酥、萝卜酥饼、葫芦酥、金腿小粽子、像生船点等等,对了还有五香豆和梨膏糖,每样小吃都见证了城隍庙“以庙兴市”的史实、商旅文结合的成功案例,也见证了上海作为移民城市的特征,以及海派文化那种“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追求卓越”的气质与风貌。甚至,还有那些年与风味小吃发生种种关联的故事,、英国女王、卡斯特罗、克林顿夫妇是如何享用城隍庙风味小吃的。


上海人对风味小吃是有着深厚感情的,工薪一族以此为亲切,文化人于小吃中能体味出别样的滋味,深化自己的生活感受或有所寄托。也因此,小吃以旧时的庙会而兴盛,以大都市海纳百川的襟抱而发展,以当今城隍庙的时令节庆活动,尤其是一年几度的新型庙会得到延续。这里的一汤一羹,一糕一饼,在水汽氤氲和或长或短的吆喝声中传递着民间的情怀,给我们平庸的、淡泊的、粗疏的、忙碌的、简朴的和略带伤感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抚慰着斗升小民的心灵。故而,城隍庙的小吃,其滋味最终不在咀嚼的一时间,而是在久长的值得诉说的回味中。


沈嘉禄简介


沈嘉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小说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报业集团《新民周刊》主笔、高级记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兼及报告文学和散文、影视作品。已出版小说散文集三十余种,获得多种文学奖项。


文学创作之余,沈嘉禄还对上海城市文化与市民生活史进行研究,近年来经常在大学、社区和企业作讲座,内容包括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海城市发展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器物史与市民生态演变、上海移民社会与上海人的集体性格、收藏与人生、饮食文化等。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