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物丰-- 海丰怀旧照片|陈锦怀摄影作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08 04:16:49

陈锦怀1932-2018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汕头市老年摄影协会会长。

1953年,毕业于广东韩山师范美术专师并分配广东省海丰县教书。

1974年,参加汕头地区摄影培训班学习,后在海丰县文化馆从事摄影宣传工作。

从1970年至1983年先后有1000多件摄影作品被县、地区和省展览会以及省内外报刊、。其中,60张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收藏。


《传统教育》

1988年,发扬中华儿女革命精神,继承老区人民光荣传统,。,红宫、红场修复一新,对外开放,成为学校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为陶河镇雅卿小学的少先队在红场参观,接受教育。

《湾上春风   /  1973年  广东海丰   海风啊海风


《渡》

渔船回港时,一般停在港湾,很少直接靠岸。渔民出入,要靠小船划渡服务。

图为划渡的小船,将有渔民出海捕鱼。


《归帆一刻》

在农业学大寨中,海丰县群众掀起学习高潮,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地方群众都在认真学大寨、、学时事。图为几位等待归帆的青年渔女在学习


《题字》

,海丰的革命故址多有受损。1976年以后,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支持下,革命旧址开始修复。图是红宫修复后,著名画家刘海粟前来参观时为红宫题名。


《盛装》 

这是一位为赴婚庆身着盛装的渔女。她身穿蝦红绸衣、头梳大发髻、头插银钗、佩带手镯、项链,衣服的钮扣也是银制品,银光闪闪,举手投足间,叮当作响,展现着独特的风采。解放前,海丰渔女喜欢穿深色剪上衣,黑白长裤,生活在船上。解放后迁居陆地生活,特色的穿着也悄悄消失。


《开怀》 

这是一位开怀大笑的老渔民,岁月的沧桑写满了他的脸。在看到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社会的进步后,他内心充满喜悦,开怀大笑。


《著名渔歌手徐十一》  

徐十一是海丰县著名的渔歌手,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出席省级渔歌演唱会,表演海丰渔歌。


织网》  

1978年,解放前,汕尾和马宫中海、深海的渔民,多生活在船上,渔女穿着特色服饰。后来,他们迁居陆地,服饰也渐渐改变,和当地居民没有多大区别。图为汕尾的一对孪生姐妹穿着传统服装在织网,是难得的瞬间捕捉。


《巡逻》  

60年代,,派遣多批敌务潜回大陆搞破坏。位于海边防妈祖宫南湖村的陈秀英,常于夜里带领妇女,巡逻放哨,查巡站岗,是县里对敌斗争先进分子。


《讲传统 》 

1980年,。赤山是彭湃发动农民,开展运动的先驱地,有众多的农运会员。至80年代,李思贤是当年参加农民运动骨干中唯一健在的一位。图为他在“得趣书室”为县剧团学员讲彭湃烈士的故事。


《满载金谷满载歌》  

1977年,联安坡坪是海丰县的粮产区之一。在农业学大寨中是县学大寨和先进文化单位。当时,粮食连年增产,生产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图为夏收时节,丰收的农民怀着喜悦的心情,满载金谷向国家交售公余粮。


《古树奇姿》  

这是一棵生长在遮浪滨海一个村旁的大树,因长年受大风吹压,为了生存,适应环境,它横生起来,年复一年,越长越大,形成奇姿。树上可坐人,树下也可放牛。细细思量,古树奇姿给我们展现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民兵训练》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广大农村大力加强民兵组织建设,强化训练。图为民兵人在晨光中训练。


《运输队》 

上世纪70年代,机动车很少。为解决山区土特产外运问题,群众从北方引进驴、马。民间运输队,吃苦耐劳,起早摸黑,晨曦中,一队队牛马驮着山货出山,夕阳下,又把一批批农需品和百货运进山区,成为记忆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野 炊   /  1978年  广东海丰  海城中心小学 学生郊游,炊烟起处是故乡

《千帆待发   /  1979年  广东海丰  渔港雨后,千帆待发


《送公粮  /  1977年  广东海丰  梅陇农民踊跃向国家交公粮,一艘艘送粮的船队


《同心协力  /  1973年  广东海丰 


《排 练   /  1975年  广东海丰  西秦剧团在排练


《亮相   /  1975年  广东海丰  业余文宣队在排练节目中的亮相动作



陈锦怀

(1932-2018.3.18)

一位把青春献给海丰文化事业

用镜头为海丰人民留存美好记忆的摄影艺术家

致敬陈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