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爸妈还会信“割肾”谣言? 壹读百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06 02:15:16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当父母一辈的亲戚开通了微信,你会怎么办?壹读君(微信:yiduiread)选择“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然后关注他们的,毕竟要关心老一辈的思想动态嘛。


不过,父母们转发的文章,各位恐怕都有切身体会。转发只能算“键盘侠”,很多父母还是正义的行动派,隔三差五给城里打工的儿子打电话:


“少喝点豆浆,听说容易得乳腺癌!”

“妈,我是男的……”

“男的也得乳腺癌!”(这倒是真的)


不管是短暂流行的谣言,还是越传越邪的都市传说,并没有因为官方、媒体或当事人的辟谣而消散。一定要与这些都市传说斗争到底吗?从来不信谣不传谣的壹读君(微信:yiduiread)觉得,要经常提醒爸妈不要什么都信,但同时把它们当个笑料就好。


编辑部里最能编的值班壹读君丨国贺33


世界各国人民都怕有人偷肾

为了活跃一下气氛,壹读君(微信:yiduiread)先分享一则老家的恐怖传说。胆小的同学不许点左上角,请自备速效救心丸。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


跑题了。两个村落中间有一条河。一条洋灰道路穿过河道,但有点远,所以很多人选择近道——一座用圆木搭起来的粗糙小桥。人走在木桥上颤巍巍的,桥下就是河水快速流过,深浅不知,长满了水草。


家长们总会警告孩子晚上不要乱跑,尤其不要走那座木桥。但光告诫没用,所以要加上一个反面典型:有个从矿上下夜班回家的工人,夜里打手电过桥,结果掉到河里,怎么喊也没人听到。第二天早晨有人路过,发现了他的尸体。


这个故事在孩子中间奔走相告,后来演变为:走桥的人是被水鬼拽到河里的,在他之前还有个女的掉下去淹死了,于是就在夜里抓路人当替死鬼。


到底有没有人掉到河里,至今也没人去考据。这个恐怖故事流传甚广,既成为吓唬熊孩子的利器,也成了不少人的谈资。二十多年后,壹读君(微信:yiduiread)回老家时发现,小木桥早就被拆了,河道里铺上了宽阔公路,但有的司机仍不愿在天黑之后走那条路,“河里淹死过人,很邪。”


这应该算一则典型的“都市传说”(Urban Legend)。1981年,英语文学教授简•哈诺德•布鲁瓦德首次推广了这一概念:都市传说通过口头、新闻或网络等途径无休止流传,内容从怪诞到惊悚都有,堪称民间传说的现代版本。


因为来源往往含混不清,都市传说被列为谣言的一大分支,它的同胞还包括简单的流言(gossip)、狡诈的宣传(propaganda)和各种恶作剧(hoax)。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让谣言的传播更加容易,在批评者看来,谣言是现代社会的祸害。




都市传说具有谣言的一般特征,同时也有民间传说的特征和功能。有些都市传说自带娱乐属性,比如1997年美国小报Weekly World News登载了一篇文章,称英国一本权威医学杂志刊载论文指出,“只要注视女性丰满的胸部10分钟,效果等同于有氧运动半小时。”这则“新闻”被多国媒体转载,3年后还上了台湾晚7点的电视新闻。


壹读君(微信:yiduiread)以亲身实验证明,不要在地铁上这样做。




一则谣言在形成后有高潮也有低谷,但都市传说一般不具备时效,往往根据环境的变化死灰复燃,传播开来后保留故事的核心部分,外部被不断添油加醋。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割肾传说”,最早源自2001年《南方都市报》对“澳洲盗肾案”的改装,主角是到澳洲旅游的新加坡男子。这则异域传奇当时未能成为论坛热点,也没能酝酿成热门话题。


5年后,盗肾故事的发生地变为广州大学和一些南方的高校,出现在QQ空间、同学录和各大论坛上;2008年,四川女生版的盗肾传说诞生。那它的来源到底是哪儿?1991年4月,,作者发现偷肾故事出自一本退稿的电影脚本。再往前追溯,阿根廷在1980年代末就已经流传强割贫民儿童肾脏的故事。


“偷肾故事”到底绵延出多少个版本,要说清楚能写成另一篇百科。幸好有学者列出了表格,告诉我们一则都市传说能够发展得多离谱。




△表格摘自施爱东先生的论文《盗肾传说——割肾谣言与守阈叙事》,建议戳一下看大图


不难发现,在中国流传甚广的都市传说,总是带着些科幻或灵异的色彩。比如“偷肾故事”的中国版就植入了鄙夷出入夜店的价值观。另一些流行的故事不一定要新近发生,而可能是过去的轶闻对现实的影响,包括所在城市里区域和建筑的黑历史,例如地铁一号线修建时挖到了墓葬,所以每晚12点后要开一辆空车。


没办法,我大中华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又处在现代和前现代的交叉点上,都市传说就有了天然的故事背景。


相信都市传说,也是因为你懒惰的天性

既然很多都市传说都有明显的漏洞,为什么都市传说一类的信息总是经久不衰?美剧里有这样一句台词:谎话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说,一个人听。


所以先来分析一下都市传说本身。研究者布鲁范德认为,都市传说通常具备一条有悬念的故事线索、一定的可信度以及或隐或显的道德训诫,这样就可以作为鲜活的口头民俗保留下来。人们热衷于聆听和传递,不仅因为其情节有趣,更是因为它传达了某种有价值的相关信息。它反映了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


放大到谣言的角度来看,一则谣言能够广为流传,让许多人信以为真,总是能做到下面几点:


1.让人感到焦虑。不管是偷肾还是鬼屋,谣言很少是积极的内容。人类天生倾向于接受消极信息,这具有进化上的意义:现代社会虽不用担心被野兽追杀,但还是免不了被炒鱿鱼,所以我们把谣言传来传去,想搞清楚到底会发生什么。


2.内容生动劲爆,却又不会离谱到小孩都不信。拿偷肾故事来说,其内容与打多数人的既有偏见相一致——残忍的犯罪分子、腰子在器官市场很抢手、喝醉了就只能随人摆布……


3.关注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最近哪个话题比较热,就很可能出现谣言。比如日本福岛核泄漏发生时,“吃盐防辐射”的谣言就鼓动着大家冲进超市抢盐。


4.一年里人睡觉要吃掉八只蜘蛛、太空中能看见长城……好的谣言简单明了,描述生动,便于记忆。都市传说要想流传下来,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5.长久的谣言难于被证伪。你能把尼斯湖抽干了找水怪吗?你能把美国总统的皮扒掉证明他是蜥蜴人吗?你能到城市中传说的鬼屋住一夜吗?




接着,我们来解剖,啊不,分析人的因素。


在谣言研究的早期,传播都市传奇的某人或某组织被称为“带菌者”(vector),真有必要这么恶毒么?本质上,人们传播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是在试图理解这个世界。而一则信息不论真假,人的第一反应总是信以为真,怀疑永远是更费脑筋的后续动作。


说到底,还是懒癌在作怪。




人到底多么容易轻信?星座说你是完美主义者,你就立刻联想到自己认真工作、校对PPT上标点错误的感人事迹,却想不起来洗衣筐里的衣服堆成了山。这就是“证实偏见”,每看到一个信息,我们都会“好心”地帮它找证据,而不是反驳。


处女座表示终于有人替我伸冤了!


除了懒得判断真假,我们还更愿意相信熟悉程度,一个“曾经在哪儿听过”的消息更容易被相信。老爸老妈同事同学保安大哥保洁阿姨好像说过手机辐射影响健康,到底有没有证据?懒得查,索性就不要把手机放在裤兜里,睡觉时也别放在枕头边。“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你就这样又上了一当。


最后,对于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焦虑,推动着我们把信息传播出去,为了帮助更多人免受损失。壹读君(微信:yiduiread)写到这里,感觉胸前的红领巾都快起飞了呢!


,那些激起人们包括焦虑在内的情绪的文章,更容易被分享给他人。于是,xiu,一则都市传说就这么发出去了。


都市传说,让你不再空虚寂寞冷

文字出现之前,口传是唯一的交流渠道,因此,谣言算得上最古老的传播媒介之一。现代对谣言的系统研究兴起于二战期间的美国,目的是调查战争期间谣言大量繁殖对军队士气的不良影响,谣言控制也随之提上了日程。


之后,新的研究者认为这样的态度有失偏颇,因为一来严格控制并不能让谣言消声灭迹,二来有许多谣言在后来被证明并不是失实的。日本学者涩谷保就主张,谣言是社会群体解决问题的工具形式,让人们得以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确定。它既是信息的扩散过程,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




这段话说起来有点生涩,壹读君(微信:yiduiread)给你们翻译一下:谣言是不好的,但没有谣言也是不好的。


对于更具娱乐性的都市传说,很多现代学者都将其纳入民俗学的范畴进行考量,认为它是一种对于“市民”的贴身观察与分析,在揭开周围世界的面纱的同时,解除人们的焦虑,借由道德控制的形象起到正面作用。


每个时代的都市传奇,都反映出各自的特性与生活体验。比如,21世纪初的都市传奇普遍充斥新鲜事物,比如“吃了转基因食品会畸形”和“新型病毒的爆发”,继而映射出人们的价值和道德理念。


发自内心地说,繁华的都市并不能带给我们安全感。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路易斯•沃斯认为,都市中的生活更刺激,也更加异化。生活方式的激变与凌乱,为都市传奇提供了现实源泉,无论是大厦、楼梯这样的环境还是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都是都市传奇的绝佳素材。


在都市中,人的心灵极为脆弱。我们不断伤害别人、被别人伤害,渐渐地开始恐惧所有发生着和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压抑就要有宣泄的方式,某些都市传奇自然而然就成了“缓释剂”。至少,它能提醒人们更加小心地生活,而人类生来就更容易记住那些让人生存下去或找到伴侣的信息。


最后,壹读君(微信:yiduiread)主张善待谣言的原因是,南澳大利亚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像大型办公室这种有明确等级的群体中,有关公司的小道消息95%左右都是真的!真的!真的!


参考资料:

Matthew Hutson,The Strange Origins of Urban Legends,2015,11,The Atlantic

Taylor Clark,谣言传播的8½定律,2013,9,果壳网

李一峰,都市传奇:媒体时代的城市谣言,2005,2,传媒学术网

胡泳,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2009,9,《传播与社会学刊》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给壹读君点个赞;公众号转载,联系我们并取得授权


日常生活中的百科、文艺背后的历史,热点深处的冷知识。用轻幽默、有情趣的方式一起涨姿势、正三观。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