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黄鱼”:为什么倍受藏家喜爱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28 20:15:06





有孙中山肖像、

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表明,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我国黄金的开采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认识了黄金。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黄金被称为上币,主要用于大宗交易或收藏,流通状况多见于史书。最早出现的黄金货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郢爰,至西汉出金饼、马蹄金等,再到后来的各类金锭金条等等,由于黄金材质特殊稀少,可以有效的稳定市场经济及货币流通,因此颇受执政者欢迎。

民国初年,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采取金本位制度,黄金交易频繁,而上海金市的黄金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是世界第三大金市。1935年,,凡持有黄金、白银现货者应向国家银行兑换法币。,不外乎收兑黄金以防止黄金外流、充实法币准备和抑制通货膨胀;,以稳定币制;内战时期则由于通货急剧膨胀,被迫再度铸造金条。

布图3两厂条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乱谈

,因黄金储蓄到期,,把从美国进口的400盎司大金砖冷轧切割,改制成小金条,1945年8月至1946年2月间共制出各种重量的小金条42.7万余根,总计144万余市两。昆明分厂亦铸黄金厂条8万余市两。

,简称为“厂条”,,用于黄金储蓄存款到期兑付和战时临时军饷,一般分别铸有10两、5两、1两、半两,其中一两重的金条称为“小黄鱼”,十两重的称为“大黄鱼”。每枚正面打有确切重量、成色及数量编号,。

1948年8月19日,政府推出金圆券,强行收兑人民手中的黄金,禁止任何人持有。至此,,一般小额黄金交易,从此转入地下。民国三十七年金圆券政策便宣告失败,币制崩溃,市场交易依赖黄金、银元和美元,,原料仍是由美国进口的金砖。截止1949年3月,共生产各种重量的金条111万余条,计重153万余市两。

一两俗称“小黄鱼”

欢迎关注公众号:古玩大江湖

据中国商网介绍,抗日战争初期,一根小黄鱼大约可以兑换30到40块大洋,兑换比率随着年景好坏上下波动。,黄金越来越贵,兑换银元的比率越来越大。按旧制1斤16两来算,1两=500/16=31.25克,所以,一根“大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一根“小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在1949年之前,100块大洋(3根小黄鱼)就可以在北京买个小型四合院。当时小康之家一月生活总费用也就是15块银元。当时就是富人也很少使用金条花费,金条主要是作为硬通货贮藏起来,花费的时候兑换成保值的货币银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民间留存不多的厂条也被银行回收熔化,而且民间也有将金条融化改做首饰的传统,以上的厂条或饰金原料的戳印、字轨、成色及形式各有不同,重量有10两、5两、3两、1两及5钱、1钱。,所以成为各藏家喜爱收藏的钱币藏品之一。


(图文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刊客服微信:zdjc0001


长按二维码识别快速关注我们

▼▼▼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