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一线 对虾水环境如何控制你知道多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6-12 23:17:53


本文仅选了部分内容,全文请进入文末『阅读原文』!


日常管理,要看水,看水色,看它的鲜亮程度,色彩色调,可以判断藻类大的归类和生长情况。


测pH、溶解氧等,注意pH、溶解氧早晚变化值。如果pH低、溶解氧低或早晚变化值偏低,就会比较麻烦,须具体分析水体藻类/菌类微生物相关作用判断水质变化状态。


水太浓透明度太低是很容易倒藻缺氧的。水太清透明度太高,是自然倒藻,消毒杀死藻类,还是浮游动物太多摄食藻类?


水浊主要是悬浮物多,须判断主因,并相应处理。例如:1、雨水带来的真正泥水,可以吸附抑制藻类、菌类微生物从而降低水呼吸耗氧,如果注意增氧,一般水质很稳定,可待泥水澄清排泥。2、藻类老化死亡所致的浊水,容易缺氧,须换加新水,恢复藻类活力。3、大量菌类微生物形成的生物絮体,耗氧严重,须确保强化增氧,必要时用消毒剂抑制过于强烈的耗氧。4、原生动物大量增殖出现白浊水,说明水体有机物污染严重,须换水培育藻类。


当大量生物絮体沉淀后,水透明度增加,但池底部将趋于恶化,要注意排污排底水。


不管水清水浊,一旦水粘性增加,特别是比较硬的地方,比如地膜、阶梯等处,手摸起来感觉粘性很强,或者看到水体静止的地方挂的丝丝的、粘粘的东西,或池底出现明显的菌落(菌膜),或结块浑浊物(非絮体),这些情况越多,说明水中的有机物污染越严重,菌类微生物或原生动物异常增殖,水体或池底耗氧有可能很强烈。事实上,发现水变粘,虾很快或已经出现毛病。


土池或铺膜垫沙的池塘,池底表面发黑,甚至还冒气泡,这实际上是底泥厌氧发酵的结果,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气体冒出来。


水发光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光细菌,特别是发光弧菌,还有一种是发光甲藻,都不是好水。


增氧机打水散发出异常味道,是有机物、藻类/菌类和原生动物异常的表征,须作进一步分析检查。



是否能顺利养好虾是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对虾种苗质量,病原生物,养殖水体环境。搞好水体环境,把病原生物孳生的环境条件铲除。我们强调的不是直接针对病原生物,而是强调改善环境,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水体尤其底部的溶解氧。要“活藻增氧”,这和单纯的肥水培藻不一样,单纯的肥水培藻是通过增加藻类浓度来实现的,我们是要藻类“活”但是浓度不能太高,虽然做比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尽量这样做。这个增氧不单单来源于增氧机的增氧,更要利用藻类光合作用增氧,保持水质优良,溶氧要高,氨氮和/或亚硝酸如果持续升高的话,说明水体生态系统是紊乱的。


1、要针对不同的池塘条件,采取不同的水深等。对于大面积、增氧机等条件不足的池塘,要保持较高透明度和较浅的水位,以利于充分提高水体的光合作用增氧效率。比如较大面积的围垦池塘,没有任何增氧设备,如果水位太深,池塘底部溶氧就很成问题。对于这种缺乏增氧设备,水面比较大的池塘(比如十几亩),水位不能太深,水深保持在60厘米左右,利用自然风浪协助增氧,放养密度也不要太高,同时提高水体透明度,管理得当也可以有较好的产量,甚至亩产可达400~500斤左右。对于配备水车增氧机的5~10亩左右的中等面积池塘,一般水最深处不宜超过1.5米,平均水深以1~1.2米左右为好。对于增氧设备较充足的2~4亩左右的较小面积池塘,一般水最深处不宜超过1.7米。对于增氧设备充足的1~2亩以下小面积池塘,一般水最深处不宜超过2.5米。具备深水立体增氧设备的,可酌情加深水位。


2、合理施肥:保持比较高的透明度、比较嫩的水色。控制好施肥量,少量多次,适当换(加)水,维护藻类活力。这样的水体透明度较高,池底下有光照能够光合作用效率增氧。


3、一些老池塘,池底较脏,虽然年年清理,但是底泥还是黑的,可实行分段养殖,避免养殖时间过长底质恶化出现虾病。


4、分段养殖第一阶段是如果是超高密度的标粗方式,我建议标粗密度不要太大,第一阶段不要超过30天,建议养殖在20天左右,就要及时转塘。许多朋友超高密度的标粗养到30~40天左右,往往搬池前后就会出现虾病。


5、池塘进水后就要及时适度开增氧机。特别是盐度低的淡水池塘,如果前期半个月或者20天都没开增氧机,若风力小,水体静止,蓝藻很容易就能起来。常见的微囊藻等蓝藻,体内有空泡结构,能让蓝藻在静止的水体中自然上浮。如果我们施肥后,或者进水之后,一直不开增氧机,水体就相对是静止的,蓝藻自然而然的就能飘到上层来“占位”,“占位”之后也能很自然的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和二氧化碳,繁殖速度快。当蓝藻在池塘表层铺满一层的时候,白天就能将阳光全部遮盖住,也就是蓝藻的下面水是清清的,其他藻类根本生长不起来。蓝藻起来之后再杀,过几天又长出来,反反复复。所以我们要做的是防止蓝藻上浮优先“占位”,进水之后,在白天的上午中午就要开增氧机,不管里面有没有虾。这时开增氧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氧护藻调水,主要是为了防止蓝藻优先占位暴发。


6、必要时及早多换水。换水是目前养虾水质调控最有效最实用的办法之一。除非确保藻类各类营养需求,否则不换(加)新水藻类是难保活的。前期多加水,然后慢慢的变成多换水,补充藻类微量元素,并防止底层的沉积物过多。


微生物制剂或消毒剂适宜平常加强净化环境时使用,在水质恶化或对虾已经出现较大问题时,不合时宜地使用不微生物制剂或消毒剂会产生不良后果!可以说,微生物制剂或消毒剂永远是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否则容易雪上加霜。



总结:对我们一线的养虾的朋友来说,我们没有条件和能力来去搞病害的深入研究,这是专业实验室专家的工作,我们工作关键在于把池塘环境搞好,找好虾苗,养殖过程注意池塘水质尤其底质调控,细心管理。将对虾生存环境搞好,养殖就容易成功了。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打破对虾病害的思维定式。我们有很多朋友的养殖一直都是成功的,在这个人心惶惶的虾病爆发的高峰期,他们的养殖也都是成功的。所以,最关键的原因不是虾“病”,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技术和管理。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核心要领,方法对路,能够解决真正的(而不是想当然的)问题,尽量消除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就可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对虾养殖病害。


溶氧是核心,底质是根本(基础)!


一定要跳出虾病思维陷阱,不要被迷惑。最关键的是你要对你的实力和条件(池塘面积,池塘底质,增氧设备,换水能力,个人的管理能力)根据这些来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合理的养殖方案细心管理。对虾养殖过程中,水体水质非常重要,最核心的是溶解氧,最根本的是池塘底部,溶氧是核心,底质是根本(基础)!然后从溶解氧出发,通过保活藻类增强增氧、抑制耗氧微生物等方法来提高溶解氧等操作来强化有利的生态功能。


对对虾养殖直接造成影响的主要有溶解氧、PH值、碱度、亚硝酸盐、弧菌等(内因),气象条件变化等是外因。比如春秋两季容易发病,就是因为春秋两季天气是变化无常的,经常有阴雨天,特别能影响池塘的光合作用。夏天高温的时候,虽然对虾养殖总体还好,但是一些高密度,水体耗氧严重,或者底层较差的池塘最容易出问题,因为高温期水体耗氧特别强烈。


只要能掌握养殖过程环境变化及影响和处置的基本原理,那我们就能够想出预防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防止出现严重问题。所以,无论是直接影响的因素,还是间接影响的天气等条件,我们都要提前关注。须掌握对虾的习性,水体水质分布变化规律。对虾的习性最主要的就是底栖,所以一定要搞好池塘底层底质,不是底层的20厘米水层,而是从底层往上的一两厘米水层。此外,底泥沉积物极其重要——强烈耗氧,孳生有害微生物,底泥以下的几厘米经常会析出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和耗氧物质——特别是高温期,我们要特别关注。



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要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选好苗,另外我要特别提醒,如何模式都不是一种完整的技术,技术是要你在养殖过程中一步一步去具体落实。比如瘦水,就是清一点,肥水就是浓一点,大量的生物絮体,就是大量的微生物搞成一个絮团。以上的这么多模式都有成功的,也都有失败的。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失败,要找出最根本的原因,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它的最基础的核心就是底层的溶解氧,而最接近这个核心的是藻类和菌类等微生物,这关系非常重要。一定要抓住真正的核心,层次分析,所以相关的技术和措施要及时的做下去。


水体水质复杂多变,一不小心水质是很容易恶化的。因此,一定要掌握水是怎么变的,要有一个合理的模式和相关技术加上你的精细到位的管理,以变应变,成就你的成功!


无论病害如何泛滥,总是有朋友养殖成功。成功,这就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的技术与管理。


除此之外还详细介绍了对虾养殖过程中易出现缺氧的几种情况、防大雨死藻的方法、pH的控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二氧化碳体系、溶解氧、pH值早晚差值的意义—(杜老师水质判据)、溶解氧变化趋势与预警、关于pH值的变化率的说明、养殖中后期pH值变化与藻类活力的维护、有机质的控制方法、微生物制剂的使用方法以及日常水质分析如何规范取样,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特别提醒:


池水过深过浓、下半夜、倒藻、阴雨、闷热天、底质差、密度高、不恰当使用微生物和消毒剂时最易缺氧。


请保活藻类、控制透明度、水位、加强增氧!


注意溶解氧、pH值早晚差值,及早判断水质变化趋势与原因,采取对应措施!(水质判据)


很多失败都源于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被忽略——细节决定命运——值得大家深思!


来源:中国水产频道

作者:杜国平


戳『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