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废水直排让年产值近7亿的“虾苗谷”岌岌可危!有人将废水再利用,每亩可提高3000元收益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4-26 04:43:37

这里曾是全国有名的海水苗种基地,被称为海南的“虾苗谷”。20多年来,这里近千家养殖场依靠大海生存,回馈给大海的却是氮磷超标的直排废水。轻视大自然的“苦果”无须等到子孙后代去“享用”:依赖洁净海水产卵孵化的对虾,因为被污染的海水遇上了繁衍难题;曾经用蛇皮袋装钱的养殖户,遇上了发展瓶颈。



大量废水在沙滩上形成“小湖”


冯家湾的荣光

全省虾苗养殖的“老大哥”


遍布海岸的蓝色的排水管来自沿岸养殖场,文昌海洋与渔业局养殖与捕捞室主任欧阳吉隆介绍,冯家湾海岸线上遍布987户养殖户,年产值6.79亿元。“涉及人员达到6984人,其中4334人直接就业。这样的规模在全国都排前列。”欧阳吉隆说,会文镇冯家湾一带是全国重要的对虾虾苗养殖基地,与广东湛江、福建厦门三足鼎立,“冯家湾饲养对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


会文人的商业头脑,加之独特的海湾优势,使冯家湾成为我省对虾苗种繁育的发源地。


1989年,省水产研究所在会文冯家湾投资建设第一家虾苗繁育场。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冯家湾已经建设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海水苗种基地。2006年还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对虾星火产业带”,被誉为海南的“虾苗谷”。


“我们养殖场的年产值有几十万元,一些大的养殖场能够达到上百万元。”冯家湾一家海水养殖场的负责人谢先生介绍,目前养殖场的废水还是直接排往大海,“已经经过治理,排出的是含有有机物的废水,不是化工废料。”谢先生认为,这些废水对冯家湾的污染“不大”,“反而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可是在一阵沉默后,谢先生补充道:“不超过量没问题,如果过量了,会生长藻类污染海水。”


冯家湾的养殖场还在往海里直排废水,养殖场与海水的接触发生在进水和排水两部分。如同“因果循环”,往海湾排出的废水,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了虾塘。



大片的垃圾带,沿着沙滩形成环状


冯家湾的抛弃

环境让养殖产业遇发展瓶颈


“一些养殖户关心进水是否干净,抽上来的水是否有利于虾苗生长;居民关心的是排出的水是否干净,是否有利于冯家湾的环境。排水是冯家湾环境的关键。”欧阳吉隆说,进水与排水的矛盾,暴露了冯家湾养殖场如今的瓶颈。


“冯家湾处在文昌东南部海岸线,这处海湾潮水平稳,水质干净,适合养殖,尤其适合养殖对虾虾苗。”欧阳吉隆介绍,“那时有养殖户用蛇皮袋来装钱,几乎占据了全省的对虾虾苗市场。”可是随着全省养殖产业的发展,冯家湾的优势逐渐削弱,“一些养殖户放弃了对虾,转养东风螺和石斑鱼。”


据统计,冯家湾养殖场发展初期,养殖户能在虾苗身上获得50%左右的利润。“现在利润降到了30%左右。生产模式长期没有转变,无形中增加了成本。”欧阳吉隆说,物价、养殖技术、行业竞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益,但水质变差才是问题的核心。


对虾需要将卵产在洁净的海水孵化。“由于海水养殖业的无序发展,高位池和工厂化养殖大量兴起,加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养殖废水不经处理排放,尤其是高位池养殖排放大量污泥和悬浮物,造成冯家湾海水水质恶化。排出废水后,养殖场需要重新抽取海水补充,水质变差的海水进而影响对虾繁殖。”欧阳吉隆介绍,由于水质满足不了对虾育苗需求,成功率下降,出现亏损,许多养殖场改养东风螺和石斑鱼苗,“东风螺和石斑鱼缺少专业选种育种,最终导致种质退化,生长慢,病害频发。”


“‘虾苗谷’的称号已岌岌可危”,在文昌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一份报告中,这段话十分醒目。养殖户的无序开发,肆意排放,最终将被冯家湾抛弃。


实际上,冯家湾只是全国众多对虾养殖区域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大排大灌对环境造成污染都是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一个诟病。


那么,重点来了!浙江海洋大学储张杰教授及他的团队开发了一套养殖废水再利用的技术方法,不仅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还能提高养殖户的收益。


➤  这项技术怎么做


这套利用生物菌剂净水的生态操控系统,是由生态沟渠和生态湿地组成,养殖池的废水先排向生态沟渠,利用生物菌剂进行第一次降解,再排向生态湿地,利用生态湿地中的动植物进行第二次吸收,经过处理的水重新注入养殖池塘中,该系统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真正做到了零排放。



那么他们使用的生物菌剂是哪来的呢?其实池塘底泥中的许多细菌对水体都是有处理作用的,经过三年多的实验探索,他们在分离的185种菌株中筛选出6株高效降解的菌株,通过进一步的对比实验,筛选出ZHDDF-5号和11号菌株,它们有针对性强,处理高效,易培养、繁殖快的优点。



而菌剂的使用方法也很方便快捷


  • 第一步将菌株种子液、专用培养液及水以1:4:90的配比进行发酵。

  • 第二步每天中午往生态沟渠施用发酵液,配合增氧机使用,连续五天,这时氮磷含量的降解率达45%左右。

  • 第三步将处理后的水排向生态湿地,湿地内可种植莲藕、茭白等农作物,以及滤食性鱼类及贝类,消耗有机质,进一步吸收氮磷。

  • 最后将水排入河流实现零污染或重新泵入养殖池实现零排放。


  应用前景曙光频现


该技术在南美白对虾海水高产养殖中也得到有效应用。对虾养殖的细菌性疾病的高发和废水的排放一直困扰着业界,据储张杰教授介绍,利用本生态操控系统的技术,定向筛选及培养虾池土著菌类,利用生态调控手段使水体中培养的土著菌成为优势群体,能够降解对虾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对有害菌的繁殖产生抑制,控制对虾细菌性病害的发生,达到高密度健康养殖的目的。另外,利用土著菌类提高对虾池塘自净能力,通过与贝类养殖结合,能够降低海水养殖废水的排放,目前在舟山、宁波的3家对虾养殖场开展应用。



这项技术目前已经投放市场。储教授介绍说,在浙江台州和嘉兴的2家水产养殖场建立了中试基地,养殖池20亩,其中10亩养殖泥鳅,5亩养殖乌鳢鱼,5亩作为养殖废水生态湿地处理池,在水生态湿地处理池中种植莲藕,对养殖池排放的废水进行初步生物转化,吸收部分氮磷,并投放微生物制剂,对水体中的有机废物进行微生物降解,接种定向培养的绿球藻或小球藻,然后在生态处理池中投放鲢鳙鱼苗、甲鱼苗、螺类及蚌类,使养殖废水—微生物菌剂—藻类(水生植物)--鱼类(贝类)形成一个能量能够传递的食物链,养殖废水能够循环利用,不但有效的处理了养殖废水实现零排放。而且,在生物操控处理过程中,将有机废水变废为宝(饵料生物),被养殖生物利用,每亩养殖废水生态湿地处理池可为农民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径。


转载声明

农财宝典综合直播海南、浙江海洋大学内容报道。

投稿与报料微信: Ivyzeng116


对于上述话题,你也有话要说


点击右下角“写留言”,发表你的真知灼见吧!

点击“大拇指”,让我感受你对我的爱!



戳原文,更有料!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