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籺如做人,不能以次充好,必须得实在——做虾仔籺的马大爷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9-17 21:17:40

一些米粉、一把香葱、几只虾,油炸之后,就成了北海人最喜欢的小吃之一

——虾仔籺。

虾仔籺。 詹燕萍 摄


日前,合浦一中对面的小巷里,一家开张不久的虾仔籺摊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由此认识了做虾仔籺的马大爷。


马大爷是合浦县白沙镇马屋村人,今年已经91岁。3个月前,因孙儿打算做虾仔籺的生意,他带着做籺的全套装备从乡下赶到县城。在这条小巷子里,他每天都和孙儿守着小摊,为往来的客人现场制作香脆可口的虾儿籺。


马大爷和孙子在炸虾仔籺。 詹燕萍 摄


记者循着香味找到小摊时,马大爷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帽子,正坐在凳子上指导孙子如何将籺炸得更香。

他将已经搅拌好的面糊倒入特制的扁平小勺后,将3只新鲜大虾摊在面糊上,随后整个勺子都放入油锅中,让面团在热油中来回翻滚……


马大爷回忆,上个世纪30年代,大笼籺、水籺、白子籺、叶麻籺等小吃已经在白沙乡间流行,每逢春节,各家各户都会做籺来互赠。“以前在白沙,是没有虾仔籺的,有的只是用煎猪油剩下的油渣做的籺,非常受小孩子的欢迎。”小小年纪的马大爷当时就是油渣籺的忠实拥趸者,觉得只有巴掌大小、点缀着几粒油渣的油渣籺,是那个年代最好吃的零食。


1941年,马大爷已经和大哥一起挑起了家中的生活重担。恰逢春节,村里在晒谷场请人演皮影戏,为了补贴家用,马大爷用村里派发的猪油炒剩的油渣在家门口的晒谷场卖起了油渣籺,2分钱一个的油渣籺在当时非常受欢迎。随着油渣的告罄,他不得已把主意打到了河中的小虾。


马大爷的虾仔籺由此“诞生”。虽然已经过了70多年,但马大爷仍很骄傲,“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虾仔籺是什么时候有的,但在我们村里,我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当时纯天然的小虾在田间和河流中到处都是,改善后的虾仔籺将面、葱、虾的香气混合在一起,更引得村民们口水直流。


随着马大爷对虾仔籺的不断钻研,他名气就像他做的籺一样在马屋村一带越来越“香”。不少人也仿照马大爷制作虾仔籺。看着制作步骤明明一样,但在味道上却总是赶不上马大爷的虾仔籺,也曾有不少人上门求教,但马大爷都一一拒绝了。马大爷在集市上卖虾仔籺一卖就是十几年,附近村落无人不知“虾仔籺马哥”。


后来,随着马大爷结婚生子,虾仔籺的生意一度被中断,务农成了他的主业,只是偶尔在集市上出现,还好制作虾仔籺的手艺在他的家族中传了下来。小小的虾仔籺,不仅是马大爷改善经济的手段,也贯穿了马家四代人的记忆。


马大爷共有8个孩子,都是闻着油香、搅着面糊长大,外人求之不得的秘方,他们基本都知道。虾仔籺讲究用料、油和火候。在马家,炸籺用的料都是好的,这也是马大爷身体力行教给孩子们的做籺之道:“其实做籺也是做人,不能以次充好,人必须得务实。”这样的“马家祖训”父传子、子传孙,伴随着整个马氏家族。


舀、放、摊、炸这几个动作,马大爷从17岁重复做到91岁,如今也继承到了孙子的身上。现在,马大爷虽然已经年迈,但仍天天坚持在寒风中坐在孙儿的身边,“我不懂做其他的,就懂做这个,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孙子炸籺。”



转载:北海晚报


北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微信扫一扫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哦
微信号:beihaitravel
微信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