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之所以发生大量死亡,单单是因为疾病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1-25 21:33:05

☞点我添加小编微信


从这几年的数据上看,虾养殖的产量是往上走的,但是因为虾投饲的问题,我们需要实时关注环境的变化。据估计,在2015-2018年全球养虾产业年成长率高达4.2%,这是全球粮农组织统计的数据,虽然可能比较保守,还不时出现大量死亡。在这里,我需要重复,因为管理等问题,不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虾养殖出现大量死亡是肯定的,这也再一次提醒大家,虾养殖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目前虾类养殖产业中重要的议题是什么?一个首先是疾病,二是种苗品质和育成率,三是生产成本,第四是无带原种苗,接着是产品品质、市场价格、环境控制和饲料品质。

那么产业在乎的到底是疾病还是大量死亡?

虾之所以发生大量死亡,单单是因为疾病吗?其实原因有很多种,种苗品质、病原物质、养殖环境、气候、营养饲料和管理,其中种苗是很重要的一环。

现在有很多人盲目地认为疾病是虾养殖业最大的困扰。但是实际上,对于虾的死亡,我们不能只将思路放在虾病上,而忽略了种苗品质、产品品质、环境控制与饲料品质等更重要的问题。

疾病病原不能等于大量死亡,把疾病视为大量死亡的解答,是不对的。在虾感染疾病后,环境恶化导致感染率提高、虾体健康失调罹病率提高、虾生理机能失调紧迫提升,都会导致对虾大量死亡,而单纯因为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有的比例很小。

每一次大量死亡的背后,都是对管理策略失当无情的反扑。把疾病(病原)的存在视为大量死亡的唯一解答,忽略引发疾病的真正原因,不重视管理、种苗、饲料、营养、环境、和水质方面的因素影响,不但无法降低疾病危害,反而大量助长大量死亡的威胁。

早期,OI列出的各种甲壳类疾病、病原与治疗方法,包括弧菌、真菌、IHHN病毒(黄头病毒)、IMNV病毒、立克次体、桃拉病毒、白点病毒、MrNV病毒的感染,所有这些疾病都没有办法用药物来治疗。

所以,我觉得,这些甲壳类病原不是绝对的病原,需要做的是控制,一定要从动物流行病学和病理学与病原性出发去研究,看看病毒是否把虾体内的细胞、肝胰脏全部都破坏了。如果没有弄清楚这些,把疾病感染当做主轴,就无法有效解决养殖现场的问题。


例如白斑病毒,现在,白斑病毒感染的虾会不会三天死亡,白斑病毒是否是大量死亡的元凶,SPF为什么失效?


我觉得虾的身上绝对没有绝对病原,绝对病原应该是感染上就一定会死亡,而在虾的身上还不存在。下面我用几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是感染白点病毒的虾是否是三天就会死亡。正常的虾池里,感染三天就死亡很不可思议,总有白点病感染的健康活虾存在,如果感染后三天必定死亡,那虾池里还有活虾吗?

目前虾方面的病毒,在入侵宿主后,要看养殖虾体的健康状况,如果虾生理机能良好,免疫系统健全,生活环境优良,健康状况良好营养充足,那么病毒的遗传物质只是隐藏在宿主染色体中,虾虽携带病原但不发病,能够存活下来,反之,病毒会在虾体内繁殖,虾发病死亡。

我觉得SPF的有些理念是缺乏科学逻辑的,养虾竟然要架设鸟网,不让鸟的粪便污染,这太离谱了,也太没有逻辑了。现在白斑病毒在全球到处都有,这就是做SPF失效的原因。2016年有东南亚与印度对养殖白虾上市产品抽检后发现,各地养殖白虾均难以隔绝病毒感染的困扰,甚至有好超过35%以上样品同时有四种病毒感染。这些年来,印尼与印度都是全球重要的养殖白虾生产国,每年的产量都在提升,如果感染白点病毒必定死亡,那这些国家的白虾产量又从哪里来?这个没有科学逻辑,而是养虾的逻辑。

第二个例子是,白点病毒是虾类养殖大量死亡的元凶,曾经在1987年造成台湾草虾大量死亡?到1993年的研究发现的结果,已经排除是病毒引起的,而是环境恶化导致弧菌滋生才是真正导致1987年台湾草虾大量死亡的主因。1993年,由台湾宜兰与台南罹病池水中分离出的弧菌种类与百分比,当年结果发现,罹病虾池中总弧菌量占水体中总菌量的74.6%。

对于这几年出现的早期死亡综合征或者称之为急性干胰腺坏死综合征,2009年在中国大陆首度传出疫情,之后在许多亚洲国家的草虾及白虾中接连发生大量死亡,尤其以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疫情最为严重。目前的研究认为EMS是受到变异菌株的感染所致。其实,在1993年的时候,我们的报告就已经提到在东南亚已经有早期死亡综合征病症的发现。所以,这几年,很多人说EMS是新的疾病,其实没有什么新的疾病,一直是旧的。

对于弧菌,很多人都在谈怎么去诊断水体中的弧菌含量。但感染弧菌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所以,预防比诊断更重要。

第三个案例是,SPF虾苗可以降低疾病感染的风险?这没有科学逻辑。SPF在全球的行销是失败的,包括在台湾。2006年,台湾水试所研究计划及成果发现,放养SPF虾苗仍然不能保证虾池不发病,因为室外养殖池若无隔绝设施,必须事先营造SPF的环境养殖,然后再放养SPF虾苗,才能确保SPF虾苗不染病。

据2013年台湾科发基金补助计划成果报告显示,目前,台湾SPF白虾养殖的生产体系已经完全瓦解,几乎所有的养虾业者对放养SPF虾苗都已完全失去信心。

SPF虾苗可以在生产阶段隔绝垂直感染的风险,但在没有绝对病原的条件下,可以说,SPF种苗生产时没有实质意义的,它只是利用节检技术,作为提高虾苗售价的商业策略,以及降低跨国贸易障碍的手段。因为在养殖过程中,无论在温棚或室内养殖场或是在室外养殖池,都没有办法隔绝空气、水源以及动物的传播,没有办法做出所谓的SPF虾苗。

为了降低病原感染的风险,很多人在虾类病毒疫苗、特定疾病基因筛选种苗、基因养殖种苗、SPF种苗、病原快筛试剂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对于环境的可持续以及食品安全存在一定作用,但是在减少对虾大量死亡上是否有成效,答案是没有。

那么如何降低对虾养殖大量死亡的风险?环境平衡是成功量产的关键,包括养殖密度、水质与底质管理、藻类与浮游动物以及多样化微生物。

如何营造安全虾类养殖环境。首先是建立危害指标,包括多样化水质指标评估标准,以氧化还原电位建立底质评估指标,总菌量评估指标,总弧菌与总生菌评估指标;二是生物制剂应用技术,包括在特定需求有益生物量产技术,适合虾类养殖环境藻类培育技术和针对生产条件差异建立生物制剂应用模式;三是水质与底质调整技术,包括生产条件与设备的改善,针对差异性建立适合的环境管理作业模式,天然无毒性水质与底质稳定产品的开发。

健康的养殖生物是提高对虾产量的基础,这要求虾体是健康的种苗,拥有健全的生理机能,还需要有优质的营养与适宜的环境。如何至于如何才鞥生产出健康的虾苗,体现在选种、育种和生产三个方面。尤其在生产环节,需要在虾苗阶段头尾机能性液体饲料,建立环境耐受度以及活力指标,作为虾苗的筛选标准,在出售时,以可自行摄食的虾苗(PL9-12)为出货标准。因为只有到PL9,虾苗的肠道才会饱满。近年来许多虾苗生产业者为了求降低成本,蒙混尚未能进食的虾苗以提高虾苗成交数量,让终端养殖业者产量降低,严重威胁整体产业。

此外,在对虾生理与免疫调控策略上还需要关注机能性微生物制剂、生理与免疫调节物质以及全方位的饲料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对虾的产量。

尤其在饲料策略上,随着虾苗放养阶段的不同,养殖虾类对环境、营养与免疫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池塘整理,放苗前期养殖、养殖中期以及育成养殖阶段,对水质底质、微生物与藻类平衡、生理机能提升、强化免疫系统以及促进生长的营养配方上的需求都有所差异。

在不同的养殖阶段,应该用不同的侧脸交互应用有益微生物、免疫调节物质、藻相营造、机能性生理以及天然水质改良产品,来降低对虾大量死亡的冲击,提高养殖效益。在台南的这个案例,就是使用健康虾苗、机能性饲料、水质与底质管理技术整合于台东知本地区何姓养殖户的白虾池养殖池,在2014年到2016年,年产量均比同地区的平均亩产量高4000斤以上。

最后,还需要用科技化来促进养虾产业的发展,例如资讯科技产业整合、新式生产技术开发结合绿色能源应用降低碳排。

未来虾类产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从整合性审理与免疫调节技术、机能性饲料营养管理技术、环境管理与有益微生物应用策略、健康虾苗遗传育种技术以及科技化养虾产业的发展这几个方面展开。

“SPF”是指“无特定病原”,而不是“无特定病毒”
“SPF”是Specific Pathogen Free的缩写,其中Pathogen的意思是指病菌,病原体,不专指病毒。在此之前,在中国国内对“SPF”注解为“无特定病毒”,吉姆•伟班博士认为这是一个片面性的译法,是以偏概全的一个误解。吉姆•伟班博士称目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爆发的虾病称为EMS,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如果“SPF”被译作“无特定病毒”那么针对目前的病原(变异性的副溶血弧菌),再继续进行“SPF”的研究显然意义不大。实际上Pathogen的意思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就是各种各样的病原(包括细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病原),囊括一切致病的微生物。所以利用“SPF”技术来进行疾病防控意义非常重大。 


“SPF”是一项生物工程技术,是系统控制的理念,而不是遗传育种技术
在国内,对虾业界人士包括专家学者基本的观点认为“SPF”是一个“种”,一个不带特定病原的亲虾的“种”。其实“SPF”只是一项生物工程技术,一个完善的系统控制理念,而不代表某个环节,更不属于遗传育种技术的范畴。“SPF”技术和遗传育种技术是两个不同研究领域的概念。 “SPF”技术诣在营造一个健康的,无特异病原的环境,以保证培育出来的种虾或者虾苗是不带任何病原的。


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进入帮邦商城了解“帮邦小黑”、“帮邦魔盒”等水产智能设备详情。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