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名词后的阿里巴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9-08 20:00:00

图片搜索接口企业需要有自己的话语体系。 图片来自“网”

【编者按】文化输出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形式,企业文化对外输出对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同样重要。目前,“阿里式语言”正在成为国内很多科技公司的“普世话术”,花名、中台、赋能......本文作者从“阿里式语言”入手,分析了被众多名词包围的阿里巴巴,详情见下文。

文章转载自“深几度”,作者吴俊宇,原标题《三个名词里的阿里巴巴》,经编辑发布,供业内人士参考。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语言学阿里。

7月12日,起于淘宝长于天猫的互联网食品品牌三只松鼠A股上市,当天涨幅超过40%。这家借助阿里平台从小到大直至上市的公司,跟阿里非常像:

阿里有“亲”文化,它有“主人”文化;阿里要做102年的企业,它要做100年的企业;阿里年轻人挑大梁,合伙人里有85后,它的员工平均年龄25岁……

不只是淘品牌,“阿里式语言”正在成为国内很多科技公司的“普世话术”。在行业圈层,阿里这两年来正在不知不觉之间展开“文化输出”。

“花名”、“中台”、“赋能”这些原本诞生于阿里企业组织文化体系中的词汇或现象,原本是独此一家,却逐渐为中国科技公司甚至是阿里的竞争对手们所普遍接受,成为所有企业传播都在使用的大众话语。

我一直认为,企业需要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这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对自己健康的商业模式的自信。

话语体系和企业文化相辅相成,强大的话语体系可以凝聚起企业文化,而好的企业文化同样可以催生新的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和企业文化如同一个双螺旋,形成合力,在大众传播市场引发共鸣。

大众传播本质上是个议程设置的问题,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决定议程设置。话语体系强势与否,背后则是企业组织、管理、理念、文化的合力的结果。

今天的阿里如同一个“语言学家”,更是一个“实干家”,不断激荡着国内企业的管理、理念、文化。以至于“学阿里”,成了风潮。

一、花名

阿里的花名文化大家早已众所周知之中,每一个员工入职就要取花名。在日常沟通过程,员工与员工之间往往也是以花名相称。

叫名字太直接太唐突,叫职位太生疏冷漠,花名则有点江湖气,也能形成相对更平等的关系。这些理由我也不再过多赘言。

有意思的是,一批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正在受到阿里影响,也正在采用花名体系。

比如蘑菇街。这是一家典型的受阿里花名文化影响的公司,蘑菇街创始人陈琪曾经在淘宝任职六年,离开阿里之后创业。他的在蘑菇街的花名就叫“大饼”。

除了蘑菇街之外,一家名为安存科技的电子存证企业也使用花名,其董事长徐敏的花名就叫“玄奘”。

花名文化目前主要是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江浙企业之间流传开来。阿里系员工离职之后再创业,有些人已经习惯过去的花名,在新公司选择执行花名制度。或者一些公司崇尚阿里文化,干脆使用花名制度。

很多阿里生态内的公司,使用花名的也越来越多。比如大搜车、小红书等等。

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后,在知乎上总能看到这种提问:公司要效仿阿里巴巴启用花名文化,不知道起什么名字好,求帮忙。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