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事流转,总是日常最新鲜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0-17 03:22:52

  三面环海、海岸线漫长的象山县,是名副其实的海鲜之城,已有“象山梭子蟹”、“象山大黄鱼”、“象山紫菜”、“南田泥螺”等地理标志商标,先后获“中国梭子蟹之乡”、“中国海鲜之都”等称号。养殖业是当地主要产业,全县养殖面积达20多万亩,形成了梭子蟹、大黄鱼、紫菜、南美白对虾等为主导的养殖格局。发展现代渔业,渔场、收购、运输、市场,这是当地海洋渔业的一条产业链,从近海打鱼到远洋捕捞,从海里撒网到低碳网箱养殖,这里出产最新鲜的食材。中国水产城的生意总是从凌晨就开始热闹起来。

石浦古镇沿街的小吃摊。


  海鲜面馆

  咸鲜无比的隐秘口感


  梭子蟹、小黄鱼、花蛤、蛏子、鲳鱼、梅鱼、带鱼、面结、熏鱼、笋干等,象山当地人都知道街角有几家隐秘的海鲜面馆,面积不大,环境一般,服务自便,各种配料的名称和价格都写在墙上,食材分门别类,食客自取后递给老板娘,称重算钱,看起来像是麻辣烫摊位的做法。


  当地食客心中都有偏爱的几样配料,也是真正体现店家水准的地方。象山人一般都会推荐外地的朋友吃海鲜面要点鲳鱼或者小黄鱼。海鲜的新鲜度是保证一家面馆口碑的基石。一碗配料还过得去的海鲜面,一般要四十块钱左右。海鲜面不算金贵的东西,但对原料要求高,成本不小,价位也是不上不下。据说就算在宁波,开得长久的也不多,所以一家多年屹立不倒的海鲜面馆,一定有它存在的坚实基础,而且宁波一带的海鲜面馆一般都是打着“象山海鲜面”的招牌。


  正宗的海鲜面要用米面,类似于广东沿海的细粉,只有细软的米面才能尽收面汤和海鲜的鲜美。也有不少人不喜欢这种面,所以现在的海鲜面馆一般都有好几种面条可供选择。乳白色的汤底,最好是卤汁熬成,肉汁的醇厚浓郁融合海鲜的鲜味。象山人提到自己的海鲜都说:“咸鲜无比,我们是浙东小海鲜,海鲜中的精华。”


  象山三面环海,海域广阔,港湾浅海及滩涂上栖息着望潮、牡蛎、泥螺等众多特色小海鲜。象山渔业局的工作人员称:“全县海水鱼类约有440种,蟹虾80余种,贝类100余种,海藻类及其他海产品数十种。”其中金色的大小黄鱼、银亮的带鱼、鲳鱼、肥嫩的梭子蟹、晶莹的对虾、珍贵的石斑鱼以及墨鱼、鲍鱼、贻贝等等更是声名远扬。为数不少的海鲜食客就是专奔这些风味独特的小海鲜来的,他们明白特色小海鲜才是海鲜“至味”的道理。象山有不少来自杭州、上海的食客,杭州离象山虽然只有200多公里,但要吃真正的海鲜,还得跑到象山来。


  在口味刁钻的食客看来,野生的和养殖的海鲜还是很有区别。望潮、带鱼这样的海鲜是无法养殖的,赶小海的渔民不愁销路。车避岙乡马滩村,一对老夫妻正忙着撬牡蛎、剥藤壶。藤壶是一种生长在海边礁石上的坚壳小动物,是渔民们常吃的下酒菜。“以前这东西不值钱,现在成了酒店稀罕物,一斤能卖30多元钱。”老人家布满老茧的双手,被海水蚀得通红,“这东西壳多肉少,几筐也只能剥出四五斤肉。”


石浦古镇上卖海产品的摊位。
石浦古镇上的海生物展览馆。

  中国水产城

  东海渔业的一个缩影


  在石浦镇东门渔村一带,当年没有汽渡和大桥,交通不便,海货运不出去,大鲳鱼一斤只卖几毛钱,还没人要,打来的鱼只能做咸鱼或晒鱼鲞,再把干货拿出去卖。如今位于石浦镇的中国水产城从凌晨就开始了忙碌。水产城24小时交易,渔船出海捕捞的周期各不相同,据说凌晨时分这里灯火通明,浓厚的海腥味在高高的挑顶和立柱之间回旋。如果是早上八九点去,感觉人并不多,只有少数刚刚上岸的水产在这里交易。


  潘老板看起来精明能干,他老家在台州,之前也当过十多年的渔民,前几年和亲戚一起开始做水产批发生意,也许是长久的海风吹拂浸染留下的痕迹,脸上还透着渔民的精瘦黑亮。他在水产城只有一个门面,在附近建了两个小冷库,存放了几百万元的鲜货,是“阿拉很大一部分的家底”。冷库按照出口标准,温度控制在零下23℃-25℃之间,存放的都是野生黄鱼、鲳鱼、带鱼等高档海鲜。


  来自全国各地的冷冻车都是象山渔业链条上的一环。象山的中国水产城,。水产城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水产城1995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后经改造升级,成了一个集交易、中介、保鲜、冷冻冷藏、渔需物资供应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专业水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吸引了大批舟山、温州、台州、福建、江苏、山东等周边省市渔船和全国各地客商,年水产品集散能力达40万吨,年交易额达40亿元,被誉为“亚洲第一水产交易市场”。


  “象山一带的海产品,主要还是做批发,交易额虽然还行,但是利润并不高。”潘老板说,“做的还是原材料初加工,大头都让别人赚去了。”比如,象山水产进入杭州、上海等地大型超市,但是成本很高,“以前出口的海产品还比较多,这几年主要是内销。”这样的说法,带着中国制造业的粗放。潘老板还抱怨说“现在的成鱼少,很多都是基料”。“基料”也就是不能吃的海鲜,都太小,只能做饲料用,“没有办法,中国的渔船多,你不捕的话别人也会捕”。


  象山中国水产城是东海渔业的一个缩影,象山、舟山等地的很多海鲜都在这里交易。渔业也是风向标,据说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石浦的造船业和渔业都不景气,很多渔民失业在家,因此夫妻吵架离婚的非常多。新一代渔民的生活也很不同,象山当地有说法是“洗脚上岸”的“渔二代”,其中的佼佼者,拥有远洋捕捞船和自己的冷库、运输队,住着别墅开着小车,每天的工作是打卫星电话,看自己的渔船在什么位置。


象山中国水产城是东海渔业的一个缩影。图/CFP
发达的水产养殖捕捞也带动了象山县船舶制造和维修业务的发展。


  海鲜养殖

  时令海鲜的日常体验


  象山当地也形成了齐心水产活鲜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营销组织,通过“基地+渔民+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带动全县水产养殖业及捕捞渔船,同时辐射舟山、台州等地,在天津、张家港、北戴河、上海、厦门等全国主要城市建立了二十多个活鲜批发门市部,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活鲜水产品快速直销网络。在长三角一带,“象山梭子蟹”、“象山大黄鱼”、“象山紫菜”、“南田泥螺”等打上了“象山”地理标签的海鲜,就是口味认可的密码。


  这几年外来物种也深受市场欢迎,例如南美白对虾,养殖户也比较多,养殖的风险也高,很多养殖户都上了保险。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南美白对虾养殖互助保险条款在2013年基础上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大灾风险基金赔偿标准在原来“因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及暴发大规模南美白对虾死亡”的基础上,再增加了“因台风(台风风力10级及以上,即风速24.5米/秒以上)、暴雨(24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致养殖池塘发生溃堤、漫坎,造成养殖产品损失”等内容。


  养殖户韩大初说:“吃海鲜最好的时节是冬天,春节前后又是销售的旺季。”象山民间流传着很多谚语,如“霜打泽鱼一斤,淮白米饭一升”,说明霜降后的鱼最肥美。象山县志载有“洋山鱼,小满头水,端午二水,六门三水,头水最佳”,又说“三月三,踏沙滩,辣螺爬上滩”……三月三也是象山石浦一带的传统节日,预示着开启了一年的好收成。


  养殖业将传统的海鲜时令巅峰体验变得日常,但冬天的小海鲜依然是最好的。春节前后的小黄鱼,秋冬季的梭子蟹,冬至前后的带鱼、鳗鱼、白蟹等都是最佳的时令海鲜。初冬时节,象山人的饭桌上经常有蟹,咸炝蟹,白酒浸泡的炝蟹,生吃鲜美,象山之外的地方很少有;梭子蟹炒年糕,宁波当地的手工水磨年糕软糯筋道;土豆蟹汤,放点牡蛎、象山干笋在里面……口味再刁钻,总是家常的味道最好。


象山沿海的海鲜养殖场。
停靠在海岸边的渔船。


  ■ 生态养殖

  多营养层次网箱里的秘密


  西沪港一带是象山县主要的养殖基地,冬天海风虽大,但没有咸涩的腥味。水质好,要归功于网箱改造。西沪港是宁波主要的海水网箱养殖区,由于网箱数量的养殖密度急剧增加,鱼类残饲与排泄物大量注入,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曾经病害蔓延。因此,象山县在改造网箱规模的同时,积极推广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技术。从外形看,除了单个网箱的尺寸比普通的大了5倍,似乎没有什么花样,但文章却在水下的渔网中。原来,网箱有三层,我们看到的只是最外面的大网,大网套一层中网,中网再套一层小网,每层网间隔1米左右,三层网箱阶梯状下降,最浅的内层深度约为6米。


  在这个水下网络中,最上层给马上上市的鲈鱼住,中层是成长中的鲈鱼,下层则放养黑鲷和美国红鱼。上层鱼吃剩的饵料和排泄物,成了下一级鱼的饲料,所有鱼在同一水体中形成共生关系。一只立体多层大网箱,养殖面积相当于12只传统的浅水小网箱,但是容量却高出数倍,12只小网箱最多能养一万多条鲈鱼黑鲷,而大网箱套养可以养六万条以上,饵料投喂也少。由于各种鱼类生态习性互补,活动面积大,不但体型好,味道鲜美,而且养殖周期大大缩短。与此同时,网箱中鱼类排出的二氧化碳、氦、磷等物质,由人工放养在这里的海带、海苔等藻类和浮游植物来吸收。浮游植物和鱼类吃剩的颗粒物质,又称为养殖贝类的饵料,不仅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大大减少了水体污染。


  初冬时节是养殖户最忙的时候,每年11月底开始,海带养殖户们就会先将海带苗夹入编织好的麻绳,然后将麻绳系在海带养殖区的木桩上。养殖场被渔排分割成一块块,看起来就像是陆地上的田埂。


石浦古镇海边养殖海鲜的渔民。

  ■ 味觉故事

  渔山岛淡菜再相逢


  《舌尖2》中有一个“相逢”的故事,说的是象山渔山岛的事。1955年的一天,,开登陆舰来先是接上渔山岛的村民,又去了台州的大陈村,把两个村的人几乎全部带走,只留下了少数外出不在家的人。走的时候,村民们唯一随身带的,就是“如意娘娘”(“妈祖娘娘”的妹妹)的塑像。她是渔民的保护神,她不走整个村的人都不走。渔山岛的渔民先是到了基隆,后来把家安在了台东县的富岗新村,村里人都叫它“小石浦村”,生产生活还跟在渔山岛的时候一样。


  “相逢”的故事里选择了淡菜作为叙事和抒情的载体。淡菜,也叫壳菜或者青口。宁波人最常见的吃法是盐水清煮,或者佐以雪菜笋丝。也有当做凉菜吃,把肥美的淡菜肉挑出,放蒜泥和白酒调味。因为不易保存,象山渔民会把淡菜煮熟后晒成干,煮汤的时候用来增加鲜味。在“相逢”的故事里,1955年渔山岛留下来的少年、现在已白发苍苍的张士忠曾数次给台湾的亲人寄淡菜干。


  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秦斌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