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折痕—父亲的面托黄鱼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7-21 04:10:20


「1」


       在做菜方面,父亲从来都不是很成功。从小到大我唯一喜欢的,是他做的一种炸鱼:小黄鱼不大,清洗干净,腌制好味道,裹上稀稠合适的面糊,放进滚开的油锅里烹炸。面皮酥脆,鱼肉鲜嫩,吃一口满口咸香。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这是他自创,或是不知道跟谁学的一道不知名的小菜,直到他离世后我翻看他的回忆录手稿,才知道这是海派餐饮的一道有名的小吃:面托黄鱼。

       父亲生于皖北的穷乡僻壤,怎么会跟这种海派美食有所瓜葛?


「2」


       这个渊源还要追溯至他的大学时代:上海外语学院,现在的上海外国语大学。

       父亲生于皖北农村一个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父亲凭借勤奋考上当地一所名校。在那所学校里,他遇到一位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蒋姓英文老师,蒋老师流利而标准的英文,以及作业本后面潇洒的Good!,每每让少年们艳羡。大概从那个时候,父亲就和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不解之缘,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注定他都与外语纠缠一生。

       然而彼时最实际的诱惑却是蒋老师口中的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大都市。

       1957年,父亲和另外两个小同乡如愿考取了上海的大学。一个复旦大学,一个华东政法学院,父亲考上的是上海外国语学院,只是专业不是英语,而是当时流行的俄语。

       父亲在回忆录里说,他们班上只有二十几个同学,只有他一个来自农村。那些同学衣着华丽,饮食讲究。特别是家在上海的几个同学,每天走读,上下课有小车接送。父亲在回忆录中说,虽然在经济上天差地别,但他从来没被这些家境优越的同学歧视过,出国他自己成绩优秀之外,彼时富家公子的文化修养,可见一斑。


「3」


       1958年,父亲的一个远亲表妹招工到了上海。在老家,他们很小的时候曾见过一面,相逢于上海的时候,表妹已经是18岁的大姑娘了。

       此后的日子,父亲的生活充满了色彩。每逢周末,这对年轻人就会约会,他们去虹口公园,中山公园,人民公园畅谈;去南京路,四川北路闲逛,在外滩和黄浦江畔漫步。在这个穷小子看来,他竟然也能和那些衣香鬓影的上海同学一样拥有美好的爱情了。

       这一年的夏天,表妹被派往南京学习。两个年轻人在外白渡桥上最后一次携手漫步。分别的时候,父亲倾其所有,请表妹吃了一顿美餐:面托黄鱼。两人约定,等父亲毕业之后,如果能留在上海,关系还可继续,否则只能作罢。


「4」


       父亲毕业的时候,一位原籍上海的外交官提出要把他身在西安做教师的妻子调回上海;西安方面回答可以,但提出的条件:走一个,来一个。于是出身地主家庭的父亲成了这个来的人。

       父亲长叹一声,拿着一纸分配令,手提一只小皮箱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外白渡桥上的约定,一语成谶。

       跟表妹书信来往两次之后,两人终归失联。父亲在西安成了家。在那个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年代,一切人事不过是造化股掌之间的玩物。

       这短暂的初恋,终成回忆。纵然遗憾,却又忧伤而甜蜜。其后的几十年里,父亲把所有甜蜜的苦涩的回忆都寄托在面托黄鱼里一次次品尝。


「5」


       父亲再次回母校的时候,已经是在退休之后了。面对诸多物是人非,经过几十年的风雨,父亲已然淡定如水,他的所有讲述,似乎都事关他人。不经提及,一切都隐匿于岁月的折痕之中。

       那个不知所终的表妹想必在上海成家了吧。设想二人见面的场景将会是怎样的呢?分别时风华正茂的两人,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儿孙满堂。乡音未改的谈笑间,一段若有若无,若是若非的爱情,已然被温馨的亲情所取代。

       桌上不能少的,定然有一盘面托黄鱼吧。

 


—〖完〗—


相关阅读:一个小故事,祖父告诉父亲,父亲告诉我……





一灯之明  传万灯燃  万灯之明  明不可喻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