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历史】“苏虾仔”的由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16 04:46:34

在顺德一带,女孩从结婚开始,婆家就称这位儿媳妇为“心抱”。许多人望文生义,认为“心抱”就是“用心拥抱新娘,婆媳和睦成功的一半”。这跟解释“和尚”作“以和为尚”一样令人啼笑皆非。其实,“心抱”即“新妇”。那为何“妇”读“抱”?在语音学中,有一条规律,就是古代发声母发b,p的词汇,今天多读f。最明显的是我们附近的“番禺”。“番”字按现在读音应发“翻”,但我们一直因循古音,仍旧用“潘”,可见此字十分古老,原始读音可追溯到秦始皇时代。符合这个读音规律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很多,如唐人李颀有句名诗“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此“葡萄”就是我们现在吃的“胡桃”。

另外,母鸡“孵”小鸡顺德话讲“范”。“伏”在地上我们读“bog”,“浮”读“蒲”等等。不一而足,俯仰皆是。言归正传,既然“心抱”就是“新妇”,“新妇”意谓“新娘”也十分古老。《战国策》就有“卫人迎新妇”的记载。乐府名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更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看来,古人读“新妇”二字很可能跟我们今天发“心抱”这个音十分相近。在顺德地区,接新娘的人群中,总有一帮既张罗又助庆的年青人,他们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名称叫“戥穿石”。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他们鞍前马后,呼朋唤友,用心用力,连脚底石头都给踹穿,于是用这个词来表彰他们劳苦功高。

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应称为“戥猪石”。以前这一带的人卖猪时多以担挑猪,但担挑一头挑猪,一头挑空,无法挑起,于是他们便用块大石放到担子另一端以保平衡。到了卖猪场,猪卖了,钱收了,那石也就“功德圆满”,于是,卖猪人边数钱,边头也不抬地将石头往路旁一扔,让它闷葫芦般啃泥巴去了。所以,在婚礼中,那些年轻人虽为新人喜结良缘立下汗马功劳,但一心只顾洞房花烛的新郎新娘,也只好暂将这群忠肝义胆的好友如“戥猪石”那样弃置一角。于是,到底是“劳苦功高”还是“飞鸟尽、良弓藏”,恐怕只有这帮“戥穿石”自己才明白。

说到底,出席婚礼的宾客,无论男女,第一眼总放到新娘身上。新娘是否“靓”也就成为婚礼中大家最关心的事情。而“靓”字更是用得最频繁。这是个很古老的汉语。它有两个读音,一个读1iang,表示漂亮。一个读jing,表示女子打扮。

《后汉书》中有一段描写王昭君的文字就用了“靓”字:“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就是说王昭君装饰艳丽,光彩夺人地拜别汉元帝,汉元帝此时才看清王昭君如此沉鱼落雁,直想留在身边,但金口已开,万牛莫挽,只好将毛延寿杀掉解气。唐诗人宋之问在吟咏西施时也用“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的诗句,可见,这词并非粤语,而是古而有之,只是我们没留意出处而已。

结婚后就要生小孩。但不少人对顺德人喜欢用“骚”为名大惑不解。因“骚”含贬义。不过,若我们明白“骚”字真正来源,则百疑尽释,且意趣丛生。

其实,这个“骚”字应作“臊”。指的是刚出生小孩身上那乳香便溺混杂的气味,广东人称为“臊味”。顺德一带称婴儿为“伢伢仔”,“伢”、“虾”读音相近,“有臊味的伢伢仔”便误读为“臊虾仔”。小孩长大,家长觉得“臊”字粗俗,便改为“骚”。至于写成“苏虾仔”,那是这里称小孩出生为“苏”,即“新生”之意,于是,“苏虾仔”与“臊伢子”便并行至今。小孩一百天做生日叫“百倮”,取其“赤身”,至于生日叫“牛一”,只不过是将“生”字拆开的文字游戏而已。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