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的科学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11 04:23:39

我刚看完一本书,《品尝的科学》,觉得很有意思。


这本书的作者是约翰·麦奎德,他结合生物学、地质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古代神话,讲述了关于我们吃东西的各种故事。书中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点,但结构不太好,也没什么显而易见的逻辑。我不得不稍事梳理,下面第一部是我提炼出的关键信息,第二部分是我对日常吃饭的想法。


1


  • 味觉地图是错的。我们过去有个常识,舌头上不同部位感受不同味道,甜味在舌尖,苦味在舌根,这是错的。事实上整个舌头都有五种味道的受体,甚至肠胃里也有。


  •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五种基本味道是酸、甜、苦、咸、鲜,“辣”不是一种味道。五种基本味道分别对应人体不同的受体,而辣是细胞壁破损导致的灼热感,在没有味觉受体的部位,例如嘴唇,乃至身体的皮肤都能感受到辣。


  • 人类对味觉的感受差异极大,远远超出别的感官,尤其是对“苦”味的感受。人们看一个东西是差不多的,听一个声音声音是差不多的,触摸一个东西是差不多的,但尝一个东西的味道差异很大。所以不同人对于茶、咖啡、啤酒、黑巧克力、很多蔬菜的味觉体验差异很大。


    我小时候不喜欢吃苦瓜,妈妈逼我吃。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空军一号上禁止出现西兰花,是因为小时候被他妈逼着吃了很多西兰花。有一种好吃,叫做妈妈觉得好吃。妈妈们是爱我们的,你不懂我不怪你,但现在的妈妈们可以做得更好。


  • 人类饮食历史上三次最重大改变:学会控制火、学会控制发酵、薯片多样化的口味。第一次改变不用多讲。第二次改变,人在开始种植和畜牧以后,比起采集狩猎可吃的食材少了很多,取而代之是借助微生物,让同样的食材口味更丰富。第三次改变,使得土豆这种没有什么味道的主食,变成了口味多变的零食,是如今充斥世界的垃圾食品的源头。


  • 与品尝有关的因素:味觉、嗅觉、食物的颜色外观、餐具、人的心智。心智包括饮食习惯、与记忆有关的情感、当时的情绪。


  • 味觉是基本的生理现象,优先级高于情感,但嗅觉不是,嗅觉与记忆和情感关系密切。


  • 厨师的本质是要控制味觉的神秘本质、复杂的化学作用、微生物的生命节奏、进食者的心智,也就是说,做饭所能够追求的境界,比音乐、写作、拍电影还要复杂。


  • 按照世界上的现有食材估算,具有可行性的食谱大约有10^15(10的15次方)个,而现存数据库里只有几百万个,这说明大部分的菜肴还没被开发。


2


我曾听厨师朋友讲,他在厨师界感到很孤独。大多数厨师就是师傅告诉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他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那些老师傅自己做得好,但是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人可能跟一个师傅学个一年半载就出去当厨师,这种二不跨五的厨师怎么可能做得好。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外面吃饭很难碰到把菜做得好的馆子的原因之一。


菜要好吃,因素涉及到味觉、嗅觉、视觉、心智(习惯、记忆、情绪)。除了少数几个中餐厅会考虑视觉以外,大多数馆子能把控好味觉和嗅觉就不错了,至于心智,那只有全球顶级的那么几家才顾得上。所以,我们想要吃得爽,自己做几乎是唯一选择。


作为吃饭的人,追求好吃有两大方向。一是追求极端和冲突,二是追求平和与细腻。前者如凉皮配冰峰、火锅配啤酒、羊排配酸奶、白灼小鱿鱼配芥末酱油,后者如寿司、清汤面、奶油蘑菇汤、白灼小鱿鱼什么都不配。总的来说,西欧和北美料理倾向于使用味道相近的食材搭在一起,而东亚、拉丁美洲和南欧料理喜欢把对比强烈的食材搭在一起。


作为做饭的人,追求至高境界有两大思路。一是控制尽可能多的细节,并不断创新,不同食材搭配会产生什么效果,各种香料放在一起会产生什么反应。二是返璞归真,用好的食材和诚恳的态度和基础的方法。


引用一段书中的话:


进入21世纪,不断在食物和饮料的味道上下功夫的制造商发现,他们已经黔驴技穷了。他们几乎把所有能玩的把戏都使出来了,消费者的选择更是空前的多。过去,我们的猴子祖先在丛林间摆荡,必须留意寻找藏在绿叶中的果实,但是当果实的数量远超叶子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我想,我的答案已经写下来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