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鱿鱼丸的科技创“鲜”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27 23:05:17

因为加工、保鲜方式缺乏创新,14年前,从浙江爆发的内源性“甲醛超标”风暴,几乎在同一时间席卷了全国的鱿鱼加工企业,泰祥也受到影响。而如今,在泰祥上百种鱿鱼制品的生产线上,光是一枚最普通的小鱼糜丸,利润空间就涨了近三倍,成为欧美、日本等地的抢手货。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上午九点半,一批来自秘鲁的鱿鱼抵达石岛港。它们在泰祥生产线上短暂停留三、四个小时后,将以非冷冻的鱼糜丸这个新身份,去往下一站的国内外市场。

泰祥集团总工程师 山东省海洋食品营养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  李钰金:(港对港)810小时可以送到日本,然后到欧洲的时间会更长,但是享受到和这样相同(新鲜的)品质。这个丸子单天的订单量大概在30吨左右。

从传统的冷冻保鲜鱿鱼产品,到非冷冻性保鲜的鱿鱼糜产品,这中间,隔着一片高达250亿元的市场空白。就像这颗小小的鱼丸,脱掉了“冰壳”的它,一斤能卖到30块钱。可放在过去,一斤12块钱都很难卖得动。李钰金说,创新保鲜技术的灵感源于市场的倒逼。

泰祥集团总工程师 山东省海洋食品营养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  李钰金:在价格上大家都差不多,如果我们再不从(保鲜方面)突破技术瓶颈,那我们整个行业就会遇到一个障碍了。所以我们通过科技创新探索新的加工工艺。

然而,刚准备喝这头口水,技术的瓶颈,就摆在了面前。

泰祥集团总工程师 山东省海洋食品营养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  李钰金:一个是产品的凝胶性比较差, 从电镜扫描与质构仪来看它的结构是比较松散的,不致密,第二是产品的保鲜效果不好。

想让普通的小鱼糜丸变成“冻龄贵族”,先得面临成长的烦恼,由于鱿鱼蛋白质含量高,在解决凝胶性方面,国内没有任何已知经验可以借鉴。于是,李钰金只能和团队成员一起,从上百次的实验中去创造经验。

泰祥集团总工程师 山东省海洋食品营养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  李钰金:一个偶然的因素激发我们用了盐斩这个技术,通过盐斩工序后胶体吸收了大量的水分以后,形成了蛋白的空间网状结构。

今天,堆放在墙角的那些能有一人高的原始数据,还原着四年前,网状结构层层织就的惊喜。然而,解决了鱿鱼鱼糜凝胶性问题,只是向成功看齐的一步。随后,用天然提取物来以“鲜”保“鲜”的大胆设想,也一步步从实验数据中走向了生产线。

泰祥集团总工程师 山东省海洋食品营养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  李钰金:提取了四十多种天然植物的提取物,然后进行筛选,最后在确定了几种生物保鲜剂,经过了上百次的实验,我们也达到了高效广普安全复合的生物保鲜剂。

当非冷冻性保鲜技术向国内市场投下一颗创新的石子,激起的是鱿鱼制品保质期长达50天,产品弹性随之提高30%到35%的经济涟漪。如今,当国内鱿鱼制品以平均每年73亿元的增速冲浪国际市场,首创鱿鱼内源性甲醛控制技术、首创鱿鱼船上超低温保鲜技术、实现了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的“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也站上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台:

泰祥集团总工程师 山东省海洋食品营养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  李钰金:虽然我们站在国家奖的最高领奖台上, 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个奖最大的意义并不在它本身,而是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一个传统加工企业上档升级。从中低端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跨越到具有崭新空间的蓝海市场。

精彩内容请点击视频《区市动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